分类: 禅茶一味 |
仔细看《坛经》,神秀确实已经悟了,却自己拿捏不准,有些怀疑,所以写了偈子,又不敢承认,怕是错了。五祖说:“依此偈修,得大利益,依此偈修,不堕恶道。”就是是对神秀的印可。
而六祖的风格当然是敢做敢当,五祖说他的偈子,“也未见性”是不是就错了呢?不是。六祖的彻悟是在五祖讲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可见之前六祖悟入空性,落了空亡,不知道佛性的活泼妙用。
老实讲,神秀那个时候,修行上比六祖的确是高明一些的。因为悟后保任,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吹毛用了急须磨”。如果我是五祖,我也会选择六祖继承衣钵,同时认可神秀,保留他的一支法脉。因为六祖根利,敢于承担,是大法器,对教化众生、光大禅宗很有帮助。神秀一步一脚印,宗风稳健,也是人才。事实就是如此,五祖传六祖衣钵,叫六祖往南,之后形成南惠能,北神秀的局面,惠能、神秀一唱一和,彼此相赞,令禅宗大兴。
后世多崇惠能、贬神秀,实在是没有智慧的表现。还有将禅宗以“顿、渐”来划分的,更属门外汉。不知“顿不离渐、渐不离顿”的道理。只是六祖接引众生的技巧,的确高神秀一招。后来修行者依此非要将惠能、神秀划分个高低,实非老实的修行人,分别、执着之心可见一般。
当中还有一个问题:悟的究竟是什么?有什么难处?要知道佛性是我们本具的,不是外面修来的,我们时时显现佛性的妙用,自己却不知道。好比鱼忘记生活在水里,人忘记空气的存在一样。只要你在前念已亡,后念未起时,回光返照,自性自然显露。但是所悟无相,又没有惊天动地的神通,实在不值一文钱,原来人人都有,个个不无。所以神秀心存疑虑就不难理解了。不光神秀,很多人见到那个后,往往都哑然失笑:这些年浪费多少草鞋钱,他一直在面门放光啊。哈哈,所以悟本不难,要有大根大福报,才会确信保任。这个,大家今后自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