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禅茶一味 |
最近比较忙,且将我过去写的一篇旧文贴上,我上网搜了一下,这篇文章还有不少论坛转载了,今天发出来跟大家结个缘吧。
见地是修行的基础
这里不少人都是喜欢看南师的书的,但看懂没有,我很怀疑。南师出名很早,因为什么?因为南师是顿悟的,由理顿悟。这一点南师自己谈到,他在四川时与一些有修持的大德问答打禅机的情景,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当然,要想顿悟,完全不修持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就要问一问:什么是修行?打坐就叫修行?
如果念佛、持咒、静坐是修行,那么放生、读经,甚至工作、睡觉是不是修行?
几年前,我就偶尔浏览佛法论坛,但未发一言。但多数时间在读大德的著作,默默去行。我就发现,大家讨论的重心有偏差:重体验,不重见地。这恰恰是学佛的障碍。南师的确苦口婆心劝大家老实修行,但我们不要误解了修行的内涵。
打坐没有进步,好比马祖说的:“车若不行,打牛还是打车?”所以,修行的实质是修心。要修心,必须有正确的见地。智慧怎么开?有一个捷径:由理顿悟!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南师说的,还不止一次地说,反复地强调过。我们仔细阅读《如何修证佛法》,就能发现,这本书90%在谈见地,8%在说演讲必要的闲话,只有2%点了点修持经验,还仅仅点到为止,没有细谈。那2%起的作用,是弄个花样,让大家深入研究佛法的。
那么说,我们聚在一起讨论打坐,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就值得商榷了。现在大家打坐,能不能入定?我看不能,从大家的话题可以知道。凡有涨、麻、痒等感觉的,不论你能坐多久、感觉心多安静,都是第六识的影子,还是轻安的前兆而已。轻安还算不上入定呢。
好,就算你能入定,就意味着解脱了吗?《法华经》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大通智胜佛是入定吧,可是佛法不现前,不能成佛道。再看释迦牟尼佛的修行经过,我们也能知道,他先从外道学习打坐,先后证得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可他并没有悟道!历来祖师大德常说“不开悟,学法无益”、“开悟前都是盲修瞎练”、“开悟前放的光,都是妄光”!《南禅七日》中也提到,那个光,有范围的,几秒钟的,一会就没了,为什么?因为大家的妄想来了,不清净了。由此可见修行时见地的重要性。《如何修证佛法》中,将内容定为“见地、修持、行愿”,见地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在讨论,修持和行愿都是略略说了一点。因为你一旦顿悟,就知道怎样修行,就知道路怎么走了。这个话也不是我说的,是当代禅宗大德本焕法师在开示中说的。大家都应该好好注意。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在开悟前,所有的修行都是辅行,来帮助我们证到法身,开佛知见。那么我们应该重点探讨的,就应以“我是谁”为主,大家共同深入研究佛经,从理切入正觉。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大家把多数时间用在所谓的交流修行经验上。
知见既开,则修持自然上路。
我是谁?
首先要说明,并非所有人都能开悟。我见过很多学佛的人,搞了几十年,还不能开悟。这是个人根基、机缘的问题。我的建议,开悟前,最好以念佛、修净土法门最为稳当。
要彻悟本性,就需要起疑情,时刻将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我是谁?念佛的是谁?是身体念吗?死人也有身体,怎么不念?心在念吗?心在哪里?什么样子?……心存疑问,就是你深入研究佛经的动力,吸引你一步一步打破沙锅问到底!南师经常说:读经要细心,到处都有问题,都是话头!就是让我们一究到底。
牛顿被苹果砸了,悟到地球引力。我们被苹果砸了,怎么不能悟?因为我们心里没有带着问题。张商英因枕头掉在地上开悟,我们也见过枕头落地,怎么没开悟?同样的道理,是我们满脑子妄想,没有提起话头。参话头的参法,就是一切时、一切处,揪住不放,绵密关照,待机缘成熟,根尘脱落,自然亲见本来。这个是禅宗的修法。
前面我说了,现代人根基差,参禅往往不能开悟,怎么办?念佛。就算不开悟,你具真信,相信有阿弥陀佛,有切愿,想去极乐世界,临终时一念乃至十念,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愁不开悟,不愁不成佛了。
可有些人又把念佛想简单了。印光法师说过:“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句话不能误解。这里的信愿,是正信,包含了知见、戒律、修持在内。念佛也需要持戒、行十善道,才能积累福德资粮。《阿弥陀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求人临终时“心不颠倒”。由此可以看出,念佛应该要死心踏地,不能散乱,否则临终时一旦对世间、世情放不下,或冤亲债主从旁干扰,牛头马面从后追杀,念佛不能得力,则无法得见阿弥陀佛,心中难免怀疑,信愿似有还无。
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与禅宗参话头原是异曲同工之妙。元音老人曾多次告诉我们,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时,需向自心问一句:“我是谁?念佛是谁?”可于当下打开彻见本来。这是净土的修法。
可问题在于:不论静坐参话头,还是念佛,怎样能做到念而不念、切切提斯?我们的心性迷失太久,烦恼妄想接踵而来,心兵千万如何平息?
好吧,你说烦恼多的,那我问你:烦恼在哪里?将烦恼来,我给你平息!拿不出来?那就是了!烦恼、妄想本无自性,前念生、后念继,才把我们缚住。当你知道妄想来了的时候,妄想早就跑了。好比猫一来,耗子就跑了。如果猫一直在,耗子就在洞里不出来了嘛!你说妄想重,那个能知道自己妄想重的是谁?不就是我们的佛性!你今天打这个妄想,明天那个妄想,可那个知道的功能,从未改变。那一念“知”,就是猫啊,是主人,是万里天。妄想是老鼠,是客人,是往来不定的天上的云。
可这一念知性,你保持住就好了,不要另外再去看住这个“知”,否则“知”又成妄。《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临济禅师说: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那个能照天照地的,就是了。《坛经》中六祖指示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明良久。(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那个是直接指示,就是那个: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时的那个。
大家明白没有?还不明白,就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再告诉你了。
悟后起修
大家的讨论的重心,居然跳过了前一部分,直接到这里了。呵呵,没有办法。南师“欲以利钩牵,后令入佛智”,大家没能体会他的苦心。我对这个部分,也一笔带过算了。因为前一部分明白无误,这个部分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见到本性,开了佛知见,就知道怎样修行,但不意味着了生死了,可以不修行了。如果不懂得时刻保护,往往有“觉后迷”的现象,甚至有人落入狂禅,以为自己已与佛相同,可以不修不证,万事大吉了,却不知入了魔道。《楞严经》告诉我们:“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乘悟并销,依次第尽。”此时修行就在日用中,静坐是修行,吃饭拉屎睡觉也是修行。在生活中时刻保护,提起正念。缘来则应,缘去不留。念念涅磐,朗照万方。
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但是身语意业皆由心起,我们只要观照起心动念,就不会让妄想做主,久久功纯,可赤条条得大自在矣!
要注意的是,不管修行中遇到什么感应,但尽凡情,莫求圣解。即便得了五通,都还不是道,道要从佛经、祖师大德的开示中悟,顺着指月的手,前往探究才行。
希望大家各以见性、往生为要,固然要寻求帮助,也应向佛经、祖师大德的开示中寻找为主。道友之间的沟通是好事,但不可因此耽误或妨碍精进。如今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大家法眼未开,看的东西越杂,恐怕就越危险。我向大家介绍三个老师:
净空法师的讲经非常如法,很适合初学打好经教基础,我就曾连续3年观看净空法师的视频。
南怀瑾实为禅宗大德,他的书值得反复阅读,我就差不多平均看过2-3遍。特别是《如何修证佛法》、《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宗镜录略讲》等,更应反复阅读,仔细思维。
元音老人禅密融通,证悟甚深,开示直指人心,通俗易懂,他开示的视频网上能下载,希望大家好好研究。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我等既获人身,又能遇佛法,乃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所感,当精进修行,对治习气应无畏彻底,待此身报尽,同登极乐,上报佛恩,下济三途,才是大丈夫行事!
祝大家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