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隐藏的论语》(已出版) |
《八佾第三》全篇回顾:
第1-4章,描写礼乐崩坏、人心不仁的现状,提出礼的本意究竟是什么的思考。
第5-8章,由林放发问,来阐述礼的本意:真情实感、纯洁善良才是礼后面的精神内涵、实质意义。用“绘事后素”作比,形象表达礼是用以表现人们内心情感、美德的载体,不是用来争斗、攀比,实现欲望的工具。
第9-13章,以杞、宋不懂得保存礼乐文献,说明人们对礼的精神内涵的漠视。如果不懂得礼的本意,其行为表面虽符合礼的要求,可实际上却得不到礼的好处。比如禘礼就已经变味了。如果是不赞同的祭祀,那还不如不祭。那些只想着以祭祀谄媚讨好或免难的人,其实并不懂得礼的精神,获罪于天是无所祷告的啊。
第14-19章,讲礼的取舍。只有彻底明白礼的本意,在生活中才能正确取舍,知而不迷。选什么形式的礼?周监于二代,更符合礼的本意。什么是礼?每事问也就是礼啊。礼与节约的冲突呢?应重视饩羊所代表礼的精神。怎样与国君相处?臣事君以忠就可以了,事事尽礼会让人觉得你在拍马屁……等等这些,只要了解礼的本意,就懂得处理了。
第20-25章,讲礼用的原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引出话题。点评周栗、管仲在“礼”方面的瑕疵是说礼用要达到完美之不易。以演乐为喻是讲解礼用的过程。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说明社会太需要真正的礼乐精神了。最后以韶、武的对比,说明尽善尽美是礼用的最高境界,要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26章是《八佾第三》篇的结论,回顾篇首,再次警醒礼乐崩坏的现实,提出宽仁、礼敬、丧哀三条以礼治国的重点。
“八佾”是国君才能欣赏的舞蹈,本篇主要讲礼乐的精神内涵,以及礼用的基本原则,表明这些原则对一个国家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领导人和从政者,更应深入领悟礼乐教化的内涵,并在国家治理方面创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