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电影眼 |
前两天看了张元的《看上去很美》,想说点什么,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开头。今天想到了,就从大人与小孩说起吧。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仍然是角色错位,所以看后给人的感觉是:不纯正。
如果电影非要探讨幼儿教育问题,大可不必大费周章地描写几个小朋友的童趣世界。如果电影想纯粹地以童眼看世界,大可不必用那么多的隐喻镜头和情节来表现大人与小孩的情感冲突。这二者,恰恰反映了中国导演普遍的矛盾心态,尤其是拍摄文艺片的矛盾心态。
在我看来,中国导演不但缺乏娱乐精神,也缺乏“真正的”洞察力和表现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仍以《看上去很美》为例子。电影从方枪枪被交到幼儿园开始。注意,幼儿园被安置在中国式的红墙里,可不是普通的四合院,导演从这里就动了“歪”心眼了——想暗示中国有史以来的幼儿教育?暗示中国的政治教育体系也如幼儿园的教育?那个父亲不露脸,显然是要淡化个性,突出普遍性。接着反映方枪枪对幼儿园的不适应、不合作,也存着后劲。要这么一路下去,我怀疑能弄出一部比《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批判精神的戏来。结果很失望,导演的“暗劲”好象突然消失了。
方枪枪尿床的戏、羡慕小红花、与一群小朋友斗起了小心思,可谓童趣十足,天真烂漫,让人忍俊不禁。往后一幕幕都是按这个路数来的。说实话,有欣喜。因为中国真正纯正的儿童情感片几乎没有,张元是在做有意义的实验。我想,要按这个路数拍下去,估计能超过《天堂电影院》也未可知。然而,再次令人失望了。
张元所受的第五代导演的熏陶又泛滥起来。小红花事件引出江若海父亲光临幼儿园,幼儿园阿姨们点头哈腰的戏是“套话”,江父询问了为什么有些小孩没有小红花(其潜藏心思:他儿子的小红花也不多,前面铺垫过,江若海因为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而被扣了小红花)。阿姨赶紧答应:都有,都有,方枪抢是刚来的,所以还没有,今天他表现好(“卖力拉屎”,注意哦,导演,或者是王朔搞了点黑色幽默),一会儿就能评上。好了,小红花由方枪枪朝思暮想到得来全不费工夫。还没完,方枪枪把小红花层层包着,当个宝贝似的,想送给南燕,结果南燕根本不睬他。小红花的事才告以段落。当中反映的却是大人将自己的奖惩观念强加给小孩,而小孩们根本不喜欢这一套,甚至拿大人当笑话呢。可惜,这一段导演的表现手法并不聪明,有点牵强和矫情。
接着一段也许将是影评家们津津乐道的。方枪枪把女孩的裤子扒了,在她屁股上装打针。这时阿姨来了,说:“你傻啊,让人脱你裤子。”再次将大人的是非观念灌输给了孩子。后来方枪枪不干了,变得叛逆了,不知道是不是小红花和打针事件的影响。他开始欺负别的小朋友,还骂了阿姨一句脏话“糖包,操你妈”(这话是导演在骂,批评幼儿教育的结果便是糖包),为此他被关了禁闭,又被校长下令与其他小朋友隔绝。大人们以为方枪枪老实了,因为他发自内心地向那位阿姨道了歉。可是,方枪枪可不是容易被“驯化”的。在一位阿姨装大猩猩引起小朋友们恐怖的时候,方枪枪便造谣那位阿姨是“妖怪”,戏由“小红花”部分进入了“妖怪”部分。最后阿姨“爆炸”了,方枪枪出走,导演刻意交代了一个镜头:一群身披“大红花”(注意,是对幼儿园小红花的对应)、走着整齐步伐的大人从他眼前走过。似乎,导演想说明:现在的幼儿教育,便是让人消失个性与冲劲,变成整整齐齐、没有思想、没有活力的行尸走肉。最后,画外传来阿姨们呼唤“方枪枪”的声音,而方枪枪躺在石头上,百无聊赖。留个悬念:他是回到那种泯灭天性的教育中,还是我行我素,继续反叛?
好了,整个电影结束,估计张元后半段的“深刻”能赢得喝彩。可我认为,最失败的部分恰恰是后半段。正因为这些戏,使张元不再是张元,而成了“整整齐齐”的张艺谋和陈凯歌,真够有讽刺意味的!中国导演的通病,尤其是拍文艺片犯的通病,就是不让人好好看电影,非要弄一系列“思考题”,无聊×2,大大伤害了电影美感和节奏感。所以,中国这几代导演都急需要集体“减负”,电影就是电影,首先要回到娱乐大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上来。当然,电影也可以深刻,但不能只有一种深刻的手法。流传至今的《天堂电影院》、《罗马假日》、《乱世佳人》都是深刻。没有比生活本身更深刻的了,我们不必过分雕琢,去破坏电影的浪漫、流畅、纯真。当爱情不是爱情、童趣也不是童趣的时候,恰恰就是深刻不是深刻的时候。
好比喝酒,茅台就应该是正宗的茅台味,二锅头就应该是正宗的二锅头的冲劲,如果你非要把它俩掺合起来,就变得不是个味儿了。做电影没那么复杂,是导演和编剧自个儿在那儿找复杂,害我们都看不到好电影罢了。对了,再请那帮靠影评混饭吃的人少起哄,真正懂电影的不是他们,而是普通观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