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而第一·1·学以致用

(2006-03-17 20:46:16)
分类: 《隐藏的论语》(已出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而本章是学而的第1章。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关系到能否抓住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这一点,等我们研究完整部《论语》大家就知道了。

古今注解在此处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孔子是说人生有三乐: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是交友之乐。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可生活告诉我们,读过的书再看第二遍,乐从何来?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学了一点知识便反复复习,既无趣又无益,哪里还有时间广泛涉猎?朋友来了高兴是不错,可也挺麻烦,担心对朋友照顾不周,乐从何来?受人误解多令人恼火,乐又从何来?

我不能赞同“三乐”的解释。首先这是孔子说的一段完整的话,不是随意拼凑起来的,应该是要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君子之乐”,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情况在《论语》其他章节还没有出现过。南怀瑾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要经常见习”,“有朋友自远方来”的远方指时间上的“远”,即后人中的知己。这样理解整章的意思也是零碎而无主旨的。其次,将“三乐”作为“学而”的开篇,比较莫名其妙,跟“学习”不搭界。其三,从句子的解释看,“学”理解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勉强,似乎只是为了配合后面的“习”要解释为“复习”而生硬“配套”来理解的。

“学”在句首,是个主语,既可作“学过的知识”解,也可作“学问、主张、学术”解。

“时”既可解释为时常,也可解释为时代、时世。

“习”可理解为复习,也有见习、演习、实习的意思。如“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习皆作演习、见习解。

“朋”在过去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说文解字》将朋作“凤”的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可见朋字是因追从万鸟之王而延伸出来的,更见其“追随”本意。

“来”则有归附、认同的含义。例如《季氏第十六》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再说说“君子”。君未必指君,而是受人尊敬的人,可以理解为领导、官员、长者等道德之士。以前将《论语》定义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是罪行之一,其实是冤枉了。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我们是否也要把中药理论定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就算指代君的意思,也不见得就在捍卫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总统、首相、主席、国王等等称呼,今天依然存在,这也是政治制度演变而不离其宗的明证。至于其他更多的内容,诸“君”要细读《论语》,自然知晓。

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学术主张能被时代所接受,付诸实践,不是件欣慰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虽远在他乡、素难谋面,却能追随和认同我们,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即使别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本章开宗明义,孔子是用三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问能为时代所用,利益这个时代,当然很好。不能影响时代,能被别人接受使之获益,也很好。纵然没人理解,为学也可以让自己变成谦谦君子,改变气质。细细分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就知道,这并非简单排列的“三乐”,而是有层次感的:欣慰、高兴、不怨天尤人。孔夫子是教我们摆正为学的心态:立大志、发大愿。

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利则生民者,非大丈夫之志也。”范仲淹从小就有济世救人的志向,后果而成为一代贤相。他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激励着历代读书人身怀家国公利。有感于此,赋诗一首:

论语开篇深深意,惊蛰初闻阵阵雷。

残梦无关风与月,家国春秋孰是非?

君子挥毫三尺剑,修身治平尤可为。

少年不立轮王志,空向人间走一回。

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就是做学问“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是《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是贯穿整部《论语》的灵魂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