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会议峰会生活记录留念酒店身价杂谈 |
首先,给所有不得不参加一些论坛、会议的人一个建议。这种上百人的会议,多数都在酒店的多功能宴会厅里面举行。这种大厅的顶棚上一般都有几个傻大的水晶吊灯,一共有好几百个小灯泡。会议太无聊的时候,如果你既没带“课外书”,又不好意思发短信骚扰会议以外的朋友跟你聊天,更不敢睡觉,那你可以试着数数,看好几百个小灯泡里面,有几个是坏的。这挺有意思的,我只有两次没找着坏的;另外还有两次,亲眼看着灯泡憋了。注意,只抬眼皮,别抬头。
开会和吃饭其实差不多。小的是真的,大的是假的。三五小酌是亲朋欢聚;一、二十人是大家庭或者同窗欢庆;而超过百人的筵宴,不管什么由头,基本上都为了摆谱或者敛份子。开会也是同理,四、五个人是真商量事;二、三十人是大总结、大计划;几百人的大会,则是为了壮门面,或者,收会费。
工作需要,我也得参加一些很大的会议,有时候还得张罗着操办几个。经历多了,又难免过度诠释。
留念
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在名人儿演讲的时候,跑到台前,用手机或傻瓜数码相机给演讲人照相,然后得宝了似地回到座位。这张照片里又没有你!而且也不能出版不能印刷的,连往博客上放都没意思。你如果崇拜这个人,或者对他(她)有性幻想,需要晚上看着照片满足一下,媒体上有的是,有风光的,有倒霉的,网络上还有走光的、绯闻的,收集去吧。在所有的这个人的照片里,你照的这张讲话的,肯定是最不性感的。
在会议上找名人签名的人脑子也些问题,至少是强迫症。你上小学的时候不及格让家长签名,上中学打群架被警察逮着让校长签名,上班装病让大夫签名,报销让会计签名,批预算让老板签名,你一辈子活在别人的签名里,这个名人的签名最没用,它什么也不批准,什么也不认帐。凭什么呀,你得记他一辈子,对他来说,你就是两只捧着笔和本儿的手。
没有一次,开完会能够剩下没换出去的名片。最怕碰见专业交换名片的大军。很多公司的公关人员,参加一个会议,就是为了来换名片。他们会大胆地走到嘉宾席的最前排,在台上还有人演讲的时候,一个一个地与嘉宾交换名片。据说,有些小公司公关人员的业绩考评中的一项指标,就是看他能在会议里拿到多少名片!公关这个职业的门槛的确低,但是如果程式化到这种程度,也真悲哀。通常这些人会彬彬有礼地走过来,说“认识您一下”,然后双手递过一张名片。多数人都拉不下脸来在大庭广众之下拒绝他,也不好意思以“用完了”为借口,然后在被此人看到自己与别人交换名片。开完会回去,整理这些名片,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且有用名片的产出率极低。也许,哪次我的名片全都砸手里了,也会产生失落感?也会看见系领带的不管知不知道是谁就换名片?
身价
嘉宾有两种,一种是真材实料的,他们通常爱说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自己很自信。另一种嘉宾,属于“没有建树的名人”,专门会对一些道听途说的轶事嚼舌,以显示自己是这个领域的“圈内人”,专注于通过参加各种会议来经营自己,他们通常具备一种特别强的本领,就是用巧妙的发言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比如你可以听到这种发言:“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网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相信阿里巴巴能成功。他问我,我支持他。”------
你把自己不当人么?“江南春开办分众传媒以前,很犹豫,找我谈。。。”------
这样的发言,很配得上观众一句“去你大爷”的评价------
他们要是都把你奉若神明,他们也都靠参加会议为生了。
来自会议主办方的主持人,也会想辙去提升会议的身价。很常见也是很笨的一种方法,就是未经许可地透露所有重要嘉宾的行程安排。如下:
“高先生前天在南京演讲,昨天赶到广州出席很重要的论坛,今天又来到上海参加我们的大会,今晚还要飞到北京去,因为要赶明天在北大的会议,我们很感谢高先生百忙之中给予我们大会的高度重视,这也证明了我们的会,是具有号召力的。”------ 说明高先生不在任何组织或者事业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李总今天为了来到我们的大会演讲,取消了上午的重要的股东会议。”------ 李总是多么不知轻重啊。
“孙董事长今天从台北刚刚飞来,明天就要去日本谈洽合作,他太太也在日本,他为了我们,推迟了与太太团聚的时间。”------ 会议以外,多出来一个海外怨妇。
如果必须这样才能表明本次会议的价值,如果所有的重要人物都不在乎把自己要干什么公诸于众,那么不妨公布得再狠一点,才带劲,才证明主持人跟这些嘉宾是多么的熟识,而这些嘉宾是多么地看重这次会议。如下:
“高先生为了从南京赶往广州,没机会吃江鲜;为了从广州来上海,没时间去东莞过夜生活;今晚为了赶往北京,在也没法儿探望在沪的前妻和继母了。”
“李总为了来到我们的会议讲话,推迟了痔疮的手术。一会儿将忍痛发言谈体会。”
“孙董事长为了按时赶到我们的会议,特意在今天早晨临时把床活儿改成了口活儿,结果发现其实更浪费时间。”
------ 这样的会议,才重要。
我爱看的插曲
全场昏昏欲睡中,某君手机突然响起,是那种特别搞笑的彩铃。他附近的人或者怒目而视,或者做聚精会神状,来表现响着的不是自己的手机。这个响着的手机,藏在装了30多件物品的皮包里面。
演讲者慷慨激昂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一话题的时候,隔壁宴会厅婚礼进行曲悠然响起。让人受到启发:给员工办婚礼,倒真是企业责任感的最佳体现。
麦克风掉地上了,“砰!”,所有人都捂耳朵。捡起来后,麦克风不响了。然后突然又响了,是那种刺耳的“嗞儿。。。。。。”
致词的人,先用自己的话致词,到一半儿,没词儿了,然后掏出秘书替他写的话照念,语言风格完全不同。如果意思跟他刚才说的反着,就更精彩了。
嘉宾跟嘉宾急了;或者嘉宾跟主持人急了;或者主持人跟嘉宾急了;或者两个主持人互相急了。
嘉宾刚讲完话,主持人就把他的名字忘了,或者把他的性别搞错了。
有听众真心实意地激动了。
翻译把问题的意思弄拧巴了,等发现了以后,自己编了一个答案告诉提问的人。顺便提一句,翻译是制造很多精彩插曲的能手。
最精彩的,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有人胆敢跑到台上去,跟正在讲话的那位,换名片。
完美搭配
酒店一般有好几个并排的大厅,能同时接纳若干会议。我想了个搭配组合。一号厅:婚礼;二号厅:国际经理人高端论坛;三号厅:已故“反全球化”社会活动家的追思会;四号厅:精神病新疗法专家峰会;序厅:母婴产品发布展示;大露台:宠物评选颁奖。然后大家在茶歇的时候,好好交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