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早上8点多,就随着宝马公司的大客车从锦江索菲特酒店出发,来到上海车展。
虽然是媒体预览日,没有普通观众,但也拥挤杂乱,我排在长长的队伍里等着进门。用栏杆规划出“之”字形等候队伍,反复折叠出N个“之”,是上海的特长,显视上海人对空间的珍视,其中以虹桥机场门口等出租车的队伍为典范。而车展门前的这个“之”叠加,一望无际,比虹桥机场的更壮观,更令人绝望。栏杆的转弯处特别狭窄,记者们的长枪短炮发生频繁的碰撞,心疼激发出的脏话,此起彼伏。我与一个美国记者聊天,他说与美国车展的媒体预览日最大的不同,是这里的媒体同仁们,扶老携幼,全家三代都来预览,令人感动。
经过搏斗,终于进了展厅,已经一身汗,展厅也挤,参展车辆排得很密,主题鲜明、宣传口径直白,没有想象空间、更没有行走空间。展位布置,基本显现不出“策展”这个环节,其中以丰田的展位最为保守和无聊。惟有戴姆勒-克莱斯勒有一点创意,在展厅里布置了假的竹林和瀑布,强调环保理念。美中不足,瀑布供水的设计不妥,水流成为明显的一股一股,像男厕小便池的冲水系统。
很惊讶,今年看到上海车展的组织,比起几年前我在北京看的车展,毫无进步;更不如很久以前在加拿大看的车展。惟有商业的开发,更上一层楼,空中、路边、地上,广告无处不在,展厅外的各种临时展棚里,大喇叭、招贴画喧宾夺主。惟一的亮点,是善解人意的组委会给每个媒体工作者发了一个劣质的拉杆箱,用来装载所有汽车品牌的宣传资料,箱子表面,印有米其林那个胖子的大幅画像,可谓“游击队市场”的经典案例。很多拉杆箱还没有出车展的门,就宣告报废,令人很怀疑米其林轮胎的耐久性。
下午逃出车展,应服装设计师王一杨的约,去看他策划的电影短片放映。
小黑屋里,只有我一个人,坐在地上,看着默片,耳朵只听见投影机的风扇声,在车里被搅得混乱而烦躁的情绪,开始收敛。很舒服,世外桃源。
第一个电影,拍的是巴黎街头两个蓝色的气球,在风雨中飘来荡去,若即若离,一会儿聚首,一会儿分离。刚开始,觉得没劲,几分钟后,竟然被这个单一的情节吸引,心存悬念,关心两个气球最后到底是分是合?当然,谁都知道,两个气球最后的结局,是不可能团聚的。所以,气球不是主角,命运才是主角。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长镜头,就诠释了悲剧的定义。影片有点画蛇添足地拍摄了街头一对恋人的接吻,反而把想象空间给具体化了。
第二个电影,是俯拍一个被白雪覆盖的方形庭院。一个人从屋子里出来,用刷子、扫把、和自己的脚印,在雪上作画,来来回回,最后一盆凉水泼上去,就完成了一幅写意山水。
第三个电影,因为和走进来的王一杨聊天,没有看清。
第四个电影,画面是一个法文的电脑界面,提示输入登陆密码,一个密码被输入,界面说:身份不明,不能登陆;又一个新密码输进去,界面说:密码不正确,请重试。如此往复多次,密码越输入越乱,电脑的回答也越来越乱,输入者疯了,开始肆虐,电脑也疯了,开始胡来。不知怎么,又让我想起那“之”字形的队伍来。
上海应该多几个王一杨。
从黑暗的房子里出来,永福路上洒满阳光,没有几个行人,向左转,贪婪吸进复兴西路上的树味儿,大口呼出车展里的污浊,很舒服。一路上都是小巧干净的店铺,心里赞一声,这才是上海!在王一杨的“茶缸”服装店里驻足,然后悠闲地走到华山路,打车,去虹桥机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