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以上海市文来中学(初中部)为例
作者名:上海市文来中学(初中部)
周晔 黄莉莉
《江苏教育》2018.3
一、“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方式
探究型课程,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探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自我及外部社会有极大的好奇与研究热情,“生涯探索”课程研究的课题是每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个体自身,以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轴为线索,融合问题情境下的自我探索和分享交流,以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推进研究。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开教学活动。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环境、氛围或背景。问题情境是学习者觉察到的一种有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心理困境。“生涯探索”的问题情境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为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其内在驱动力,自觉进行探索。如“心中的桃花源”“鬼屋游园会”等情境,供学生分析“实践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这六大职业倾向的具体特点,对照心理测试结果,学生能更客观地分析自身的职业倾向性。
示例:
“心中的桃花源”设置的情境是“假如你现在有一年以上的空档,正计划着前往一处新开发的岛屿群生活。那里有六个各具特色、风情不同的岛屿,而你的时间充裕,可以安排前往其中三个岛屿停留一阵子。现在请仔细浏览这六个岛屿的特色,想象一下,你期待未来在哪一个岛屿上生活,哪一个岛屿是你心中的桃花源。”
2.开展以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探究型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探究,表现为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寻找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结论与发现,本质上是一种归纳式的思维方式。而在“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中,注重从时空等多种维度收集有关“我”的信息,从而完成对自己的探索,形成对自已过去及现在的整合并预想未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如“特质苹果树”活动,主要是通过形象化比喻让学生打开记忆及感受的阀门,用心体会“我是怎样的人”
;整合自己和小组成员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意见形成对自己当下特质的判断,配合“约哈利窗”“四个我”的概念,进行分类、自我分析、挖掘四个我的关联等等。
示例:
“特质苹果树”的活动要求是在“特质苹果树”圈出自己的三个特质并注明理由;请四位朋友分别写出自己的三个特质(朋友的范围越广越好)。结合“约哈利窗”梳理四个我:公开的我、盲目的我、私密的我、潜在的我。
3.构建学生生涯探索手册。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应运而生,它能够反映学生探究课学习的全过程,呈现其合作学习的历程。以此为思路,“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形成了学生人手一份的生涯探索手册,更注重个性化,也呈现整个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这本手册涵盖了各类生涯探索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具体状态,为学生进一步反思构建生涯意识并发展生涯规划能力提供参照,也为班主任了解学生、家长咨询孩子情况提供依据。

二、“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设计框架
根据金斯伯格(Ginzberg,E)的生涯发展理论,青年期生涯发展有三个阶段:空想期、兴趣期、能力期。因此“生涯探索”课程设计以自我探索、发展兴趣为重心,并适度结合过往的空想期和未来的能力期。这个时期生涯教育的重点与要素是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具体包括:
第一,对个人特质的澄清与了解。一方面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理想的我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另一方面,思考过去是如何造就如今的性格,自己又将如何塑造性格去主动开拓未来生涯。
第二,对个人喜好的了解与澄清。我有哪些兴趣?我最感兴趣且愿积极从事的工作有哪些?我如何培养或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
第三,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在满足不同人生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任务与挑战。自己初步预设在什么时期做好一些什么准备,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可能既反映了自己看重的东西,也提醒自己该有的能力准备。
第四,对个人价值观的了解与澄清。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还是处于初步萌芽阶段,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梳理,辅助未来的职业选择。
以此为逻辑线索,八年级“生涯探索”课程的初步设计框架为八个主题的活动,旨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特质,领会生命各阶段的影响、相应角色意义及背后所需的准备,澄清价值观,了解自身兴趣与职业的关联,初步认识职业世界等,详见表1。
表1“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设计框架
|
课时安排
|
活动名称
|
具体目标
|
|
第一课时
|
特质苹果树
|
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
|
|
第二课时
|
我的生命成长线
|
过往生命大事提炼与反思
|
|
第三课时
|
撕“思”人生
|
聚焦现阶段主动选择的愿望
|
|
第四课时
|
生涯彩虹图
|
了解人生不同阶段角色权
|
|
第五课时
|
价值观大拍卖
|
了解自身的价值观
|
|
第六课时
|
霍兰德职业倾向性
|
客观测试有关职业的兴趣倾向
|
|
第七课时
|
霍兰德职业兴趣六型学习
|
主观体验与客观测试比对分析
|
|
第八课时
|
职业访谈
|
了解社会化职业现状
|
同时,在课堂中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学习体验活动只是众多方法中的几种,未来还有很大变化和无限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慧人生会各有精彩。

三、“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实践反思
1.发展客观化的自我认识能力。
在完成“特质苹果树”等活动中,学生既能发现自身正向的特质,并思考这些特质对自己和同伴带来的积极影响,如积极、乐观、乐于助人、幽默等,能通过负向的特质反思可能的不足,如害羞。可见,“生涯探索”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我。
2.把握“优缺点”以增强认同感。
在学生分析自我特质等各类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放下包袱、就事论事,去除贴标签陋习。一方面,学生会意识到觉察自己的意义,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接纳自身的缺点,以认同自我的态度去发展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爱哭不是一件坏事。给我写‘约哈利窗’的四个小伙伴,有三个都写了我十分爱哭的性格。从小学起,班主任都知道我总是很爱哭,这件事基本上影响了我整个生活。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当你在遇到困难时,你也需要做一些适当的宣泄。如果你把困难埋在心里,它永远见不到天,便成为你过不去的坎。有人总说爱哭的人太弱小了。不,在这里我想说,爱哭不是太弱小,如果你是一个哭完后再站起来继续奔跑的人,你就不是一个弱者,而是一个真正的强者。我就是这样的,在初中生涯中我遇到很多困难,哪怕是哭了,我也不会放弃。人生那么长,为什么要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自己呢?希望我能在剩下的人生继续奔跑,永不放弃。”
3.发现兴趣与未来职业的联系。
学生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中大致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代码,但对这串抽象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并不了解。学生要通过“心中的桃花岛”“鬼屋设计”等进行六大类型(实践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的具体化学习。
在教师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发现不同类型的核心要素:注重秩序、技术等的实践型;偏爱深思、探索等的研究型;富有情绪、创新等的艺术型;喜欢社交、亲和等的社会型;力求说服、领导等的企业型;关注执行、合作等的事务型。当自己的兴趣代码和自己期待的职业类型完全符合时,学生由衷地感到高兴。当然,出现一些差异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多种可能性,要把握年轻的优势,好好探索、慢慢明确。
4.课堂要把握适宜的弹性度。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生涯探索时,要尽量让学生体验,不评判学生的任何观点,任其表达。学生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觉察自我,合理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点,用平和心态使自己成长。
“
在看到《人生各自精彩》录像的时候,真的觉得学生未来的可能性远远超过目前格局下我的想象。因此,我可能只是激发他种下一颗颗种子,当有一颗种子生根发芽,他大概就能获得他的生涯高度,也许这就是生涯教育的长远意义所在。”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与教育方法,把握课堂的弹性度。
5.校园课堂需联结校外资源。
在“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中还需要增加以下教育内容:分析学业和职业机会、掌握个人理财的能力,发展有助于获得成功的各种技能,识别并探讨多个职业中的对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技能。因此,“生涯探索”课程在后续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寻求校外资源,给予学生切实的实践经验。学生通过各类职业探索,能够熟悉职业的分类及各类职业群,并开始在职业群中做出尝试性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