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018-04-17 05:39:21)


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庞茗萱  高维  程亚楠

《上海教育科研》2017.8

 

 

  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15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2016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劳动素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可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内容、途径等理论研究,对国外劳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借鉴以及我国各地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三个方面,而在新政策与形势下,对劳动教育开展状况进行较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力图通过问卷法了解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分析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与建议。

 

 


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为全面了解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我们编制了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主要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开设情况、课程类型与课时安排、课程内容以及师资与教学方式等。学生问卷包括家庭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以及社会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三个方面。

    教师问卷发放给天津市40所小学的教师,每个学校发放给1位教师,40份问卷全部有效。学生问卷发放选取了其中六所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其中市区3所,市郊3所,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具体如表l所示:

  样本总体分布

 

市区

郊区

合计

调查对象

n

%

n

%

n

%

教师

20

50.0

20

50.0

40

100O

学生

134

49.3

138

50.7

272

100.0

     在通过问卷法了解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本文还将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市区和郊区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差异。

 

 

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83.5%的学生和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通过教师问卷对40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设与否的调查显示,实际情况与师生意愿并不相符。具体如表2所示。

学校劳动课程开设情况

 

市区

郊区

合计

开设情况

n

%

n

%

n

%

开设

14

70.0

15

75.0

29

72.5

没有开设

6

30.0

5

25O

11

27.5

合计

20

100.0

20

100.0

40

100.0

 

    可以看出,调查中依然有11所学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占总调查数的27.5%,且市区和郊区的情况大致相同。由此可见,天津市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还是不够乐观的。下文将对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校从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课程类型与课时安排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样的课程类型为载体,并配以足够的课时。基于此,我们对劳动教育的课程类型进行了调查,如表3所示。

学校劳动课程类型

 

市区

郊区

合计

课程类型

n

%

n

%

n

%

综合实践活动

7

50.0

10

66.7

17

58.6

校本课程

9

64.3

8

53.3

17

58.6

各科教学

4

28.6

13

86.7

17

58.6

主题实践活动

8

57.1

14

93.3

22

75.9

注:因为是多选题,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100%,下同。

   可以看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类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以及各科教学的形式展开劳动教育的比例基本相同,均为58.6%,而主题实践活动占比较高,达75.9%。除校本课程外,郊区学校在其他课程类型上,开设的比例都高于市区学校,课程类型的多样性明显高于市区。

    此外,对劳动教育课时安排的调查显示,有65.5%的学校每周安排一节劳动教育课,有13.8%的学校每周安排两节劳动教育课,还有20.7%的学校有劳动教育课程安排但偶尔或者从未上过。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存在虚化的问题。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也是课程目标达成的载体。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家政、烹饪、手工、园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表4所示。

学校劳动课程内容

 

市区

郊区

合计

课程内容

n

%

n

%

n

%

家政

4

28.6

2

13.3

6

20.7

烹饪

1

7.1

4

26.7

5

17.2

手工

13

92.9

13

86.7

26

89.7

园艺

1

7.1

5

33.3

6

20.7

非物质文化遗产

5

35.7

2

13.3

7

4.1

其他

3

21.4

2

13.3

5

7.2

 

    可以看出,课程内容中手工占的比重最大,为89.7%,而其他内容包括家政、烹饪、园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基本相同,约为20%。由此可见,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以传统手工课为主。市郊之间,具体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也有差异,郊区的学校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了园艺等课程,而市区的学校根据需要更多地开设了家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

    3.师资与教学方式

    师资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根据调查,有近60%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由其他科任教师承担,有40%左右的则是由专职教师承担。由此可见,在劳动教育的师资配备上大多数的学校还是由其他教师兼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校劳动教育的专业性。

    在课程实施中,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样会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通过对学校劳动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可知,教师以教材为主授课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3%41.4%,而仍有34.5 %的学校是学生自主实践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学校能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展活动,约占58.6%,而郊区的学校更倾向于教师以教材为主的授课,占到60%

    研究还调查了师生关于劳动课程教学方式的意愿,有97%的教师希望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只有2.5%的教师认为需要以知识为主的教师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们更喜欢以活动为主的动手实践,其次是教师讲课与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最后是以知识为主的教师授课。可见目前学校的教学方式与师生的意愿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家庭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劳动教育在家庭中更多地以家务劳动的形式呈现,因此在对家庭部分的劳动教育调查中,研究选取272份学生问卷进行统计。

    1.学生对家务劳动的认知与行为倾向

    人的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常常存在着偏差,学生对家务劳动具有良好的认知,并不代表其会外显在行为表现上。学生对家务劳动的认知,如表5所示。

学生对家务劳动的认知

 

市区

郊区

合计

劳动认知

n

%

n

%

n

%

非常有必要

73

54.5

80

58.0

153

56.3

有必要

46

34.3

46

33.3

92

33.8

一般

14

10.4

11

8.0

25

9.2

没必要

0

0.0

1

0.7

1

0.4

非常没必要

1

0.7

O

0.0

1

0.4

     相比于认知,行为倾向则更能体现学生实际的劳动情况,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行为倾向的调查显示,约有90%的学生认为做家务是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的,但有37.5%的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做家务,市区的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倾向性略强于郊区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具有了劳动意识,他们认为劳动是必要的,而一旦上升到劳动行为层面时,却略显不足,许多学生处于说而不做的状态。

    2.学生对家务的学习和实践

    在家长对学生家务劳动的教育情况调查中,约45%的学生家长会经常或一直教孩子做家务的知识和技能,而约55%的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偶尔教或不教自己的孩子做家务的知识和技能,总的来说这一情况是不够乐观的。小学阶段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家长应起到引导作用。此外,市区的家长更多地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家务劳动知识技能的培养。

    关于学生实际做家务的时间,调查显示,每个学生平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不到20分钟,其中有17.9%的学生平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为Ol0分钟,49.2%的学生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为1030分钟。在对学生做家务劳动类别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市区还是郊区学生,都更倾向于完成倒垃圾和扫地拖地等较为简单的家务,而烧饭做菜和清洗衣物等对动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劳动则较少从事。

    (三)社会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在社会劳动开展情况方面,对学生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社会劳动的认知及参与情况,学生了解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来源以及学生参加的具体社会劳动内容三部分。

    1.学生对社会劳动的认知及参与情况

    与家务劳动相似,对劳动本身的认知是进行劳动的前提与基础。研究调查了学生对社会劳动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有83%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劳动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仅有约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非常没必要。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具有参与社会劳动的意识,而实际参加过社会劳动的人数为206人,占学生总数的75.7%,其中市区128人,郊区78人。

    对参加社会劳动原因的调查显示,其中有67.3%的学生是自己主动想参加社会劳动,此外分别有10.8%14.7%7.2%的学生出于教师的要求、家长的要求以及同学的带动来进行社会劳动。由此可见,学生的社会劳动意识与其日常生活学习中接受的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还有来自同伴的影响以及榜样的力量等。

    2.学生了解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来源

    当前学生除了从家庭与学校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外,网络等社会媒体也是重要的来源,具体如表6所示。

学生了解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来源

 

市区

郊区

合计

来源

n

%

n

%

n

%

网络等社会媒体

54

40.3

36

26.1

90

33.1

教师

47

35.1

46

33.3

93

34.2

家长

76

56.7

77

55.8

153

56.3

其他

3

2.2

5

3.6

8

2.9

 

    可以看出,56.3%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父母那里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34.2%的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而33.1%的学生从网络等社会渠道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对于小学生来说,获取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渠道主要在家庭生活。其中,通过网络等社会媒体获取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市郊分别占40.3%26.1%,由此不难看出,市区学生相比于郊区的学生更多地从网络等社会媒体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

    3.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的内容

    如上文所述,有206人(市区128人,郊区78人)实际参加过社会劳动,如植树造林、参加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去敬老院拜访、帮助病残人员以及参加其他志愿者活动等,具体如表7所示。

7社会劳动的具体内容

 

市区

郊区

合计

内容

n

%

n

%

n

%

植树造林

27

20.1

17

12.3

44

16.2

参加公共卫生

34

25.4

32

23.2

66

24.3

维护公共秩序

9

6.7

5

3.6

14

5.1

去敬老院拜访

16

11.9

17

12.3

33

12.1

帮助病残人员

3

2.2

5

3.6

8

2.9

其他志愿者活动

45

33.6

9

6.5

54

19.9

其他

18

13.4

4

2.9

22

8.1

 

    由上表可知,参加公共卫生、志愿者活动和植树造林是学生主要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帮助病残人员,维护公共秩序以及去敬老院拜访等活动参与较少。市郊之间相比,市区的学生社会劳动实践更加丰富,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比例远高于郊区学生。

 

 

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四、问题反思

 

    (一)学生劳动认知与行为脱节,劳动意志和劳动体验薄弱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劳动是必要的,说明学生在劳动的认知层面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判断,而上升到行动中,人数就出现了减少,学生的劳动认知与意志行为脱节;学生更倾向于完成简单的劳动,一些有过程性、对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劳动则较少参与。从实际做家务时间来看,人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不到20分钟,相比于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来说,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学生在总体上缺乏劳动体验。

    学校在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和体验。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生活化和实践化,促使学生知行合一,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适当地布置一些劳动“作业”,加强家校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志和劳动体验。

    (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流于表面,学生主体性体现不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部分学校未开设劳动课程、课时缺乏、课程内容略显单一、师资配备不足等问题。虽然总体上学校劳动教育正在缓慢发展,劳动教育也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且趋于正规化,然而学校劳动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学校的劳动教育依旧处在被忽视的状态。另外,调查显示,不少学校依旧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这种情况在郊区更加显著。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以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的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贴近生活的教育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根据地方和学校实际与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写,开展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学校劳动教育从求形式向要质量的转变。

    (三)市区和郊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存在差异

    市区和郊区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比例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微观的课程内容开发上郊区明显优于市区。这主要是由于郊区学校能够利用地理优势,让学生更多地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而市区学校则更多地局限于校内,课程开设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也以劳动价值教育为主。不过,市区也存在着自身的优势,研究发现,市区学生会更多地从媒体等渠道获取劳动知识与技能,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也要高于郊区学生。这与市区更加开放的信息和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于此,市区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化优势,不断更新劳动教育内容,缩小市郊之间劳动课程开发的差距。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完善劳动教育网站的建设,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劳动教育资讯,扩大劳动教育的影响。而郊区学校可以将自己的优质课程资源向市区学校开放,邀请市区学校前来参观交流,形成市郊互助的良好局面。

    (四)社会劳动教育缺乏,难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从社会劳动教育的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劳动认知的获得,还是实际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在劳动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学生较少从社会媒体等渠道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参与的社会劳动内容也略显单一。社会劳动教育相比于学校与家庭劳动教育,总是被大众忽视。与此同时,学校、家庭与社会劳动教育常常处于各行其是、很少沟通的状态,这就使得劳动教育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应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学校应推动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加强学校与企业、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社会劳技中心的合作;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建设社区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劳动观。此外,家长和孩子共同观摩参加一些社会劳动和学校劳动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劳动过程,感受劳动魅力,更能拉近亲子关系。这也会使家长更深刻地认识劳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家务劳动的观念与技能。

    (五)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内容形式缺乏规范管理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课时安排不足且师资缺乏,其原因还在于缺少标准的、可操作的评价机制。由于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与反馈作用,从而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缺乏规范,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采用多元的、可持续的评价方式。如通过政策的倡导、相关的财政奖惩制度和措施的执行等方式对那些在劳动教育方面开展较好的学校和地区进行表扬和激励,巩固其成果、扩大其影响。在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价上,应该加快完善相应的评价标准,保障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化发展。 

 

    [庞茗萱    程亚楠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00387]

 


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