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8日
(2022-04-18 15:46:16)批评界本来是一个寂寞的园地,只有少数有耐心的人默默耕耘,谁知这几年莫名其妙地“热闹”起来,变为一个众声喧嚣被人注意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许多临时演员竟相表演,另外还有一批观众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表演的行列。于是,批评的原则被抛弃,批评的尊严在丧失,批评的基础被抽空,批评成了“乱评”。
应该说,人长着嘴除了吃饭就是为了说话的。谁愿意在别人的滔滔不绝中充当一个可怜的哑巴?但在文学批评的领域,却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具备“说话”的能力,虽然每个人都具备了“说话”的权利。批评要求着严格的规范,要求着互相对话的态度,更要求着一个人雄厚的学术修养。正因为如此,批评才拥有精神上的意义,否则就有可能沦落为无聊的、滑稽的、无价值的闲言碎语。在目前的文坛上,这样的闲言碎语已经泛滥成灾。有人不看作家的作品就胆大包天地指手划脚,有的人凭借着狭隘的生活经验对作品的美学品格挑肥拣瘦,甚至一些文盲水平的读者,也因为自己的低级阅读被无情地拒绝而愤愤不平,宣称“读不懂”,好像“读不懂”文学作品是一种骄傲、一种炫耀似的。殊不知这恰恰暴露出自己的令人怜悯的愚蠢。不能不承认,要认识一部文学作品的非凡之美,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参与的事情,它需要历史的残酷的考验。但是总是有那么多头脑简单的人匆忙地廉价地做着他们不能做出的结论,这结论的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作家愿意接受真正的、建设性的批评,但作家不能认可那些打着批评招牌的“乱批评”。“乱批评”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哗众取宠”。批评的出发点不是来自对文学问题的严肃探讨,而是试图以此来达到文学之外的功利目的。因此,“乱评”常常置作家的作品于不顾,从所谓的“道德”的角度来对作家进行一种上帝式的“末日审判”,而且把一个作家和自己妻子的关系也作为作家“道德沦落”、“人格缺陷”的例子。“乱评”到了如此地步,真让我这个对批评还当回事的人感到悲哀又可笑。最近一段时期内,“骂派批评”有甚嚣尘上之势。这些批评者怀着在文坛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情,把一批作家当成自己的靶子,然后来射击。问题不在于作家或作品能不能“被骂”,而在于“骂”的时候有没有真正的、合适的、而且是文学意义上的强大理由。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那些“乱评者”表现得让人失望。我失望于他们对文学的鉴赏力——一部优秀作品引不起他们的热爱反而引起了他们的厌恶;我失望于他们的态度——把对一个作家个人的喜好带入了对其创造物的认识;我还失望于他们的文笔——这些枯燥的、干瘪的、生硬的、僵死的文字只能证明他们毫无才华,毫无灵性,毫无智慧,就是这些和文学根本没有联系、没有缘份的平庸之辈,却一次又一次在批评的领域里吓吓唬唬、招摇过市,除了说明现在的批评界一片混乱一片噪杂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由批评到“乱评”,是批评界的悲哀。由“乱评”淹没了少数严肃的批评,是批评界的恐怖。而在这悲哀与恐怖之间,我相信,写作,拥有比“乱评”更巨大的力量,而且用不了多久后,那些“乱评”就会烟消云散,优秀的、杰出的作品将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