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有多少个“内部通报”?

(2010-03-02 01:02:57)
标签:

杂谈

    这些年来,“毒××”已然成了固定语式,“食不安神”亦大有取代“食不甘味”而上升为更高之精神境界。坊间“男女”既乱、“饮食”方面也渐生赌博心态:某些不该吃的东西,如果被你不幸吃到了,那就算您中奖了,恭喜!如果您还没吃到,也别失望,下一个“幸运号”说不定就是您的——大家降生此国度,便无逃遁之理:总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做一次中华食品安全系数的测试,“天生我才必有用,早晚都会用上您”。

 

    所以,“海南毒豇豆”事件本身,并未让太多的人感到惊愕——这一类恶心事,频频爆发,人们在心理上早就经过“脱敏”了;对此事、舆论之所以哗然,与豇豆有毒无毒,已然毫不相关了,倒是因为海南三亚政府部门对此事的表态——对于武汉市农业局、率先曝光他们“问题豇豆”的做法,三亚农业部门的同行们,表示“十分不理解”。三亚农业局农技服务中心的一个检测人员,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说:你武汉市这么做,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你以为,外省运进海南的蔬菜就清白啊?比如:几乎所有的大白菜,都存在“有机磷超标”,但我们对你们怎么样呢?通常的做法,就算是查出来了,也不过是发个“内部通告”罢了,这已经是一个“潜规则”了,否则,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你武汉连个通知都不给我们、就选择了曝光,太不够意思了,“于国于民都无益”。

 

    这句话,突然让我想起了、那久已沉寂的河南郑州规划局逯军副局长(估计得说是“前副局长”),他那句振聋发聩的“你究竟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与此同出一辙!在逯军眼里,“党”就是上级领导的代名词,而三亚这位农业检测人员所谓的“国”与“民”呢?估计也就是“主子”与“奴才我自己”的代名词——否则从逻辑上、你都想像不出来,此举“不利”在什么地方呢?吃坏了身体,对老百姓难道就“有利”?只要政府保持沉默、宁可多吃坏几个刁民,对国家形象难道就有利?……

 

    我到底吃没吃过“海南毒豇豆”,我自己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目前检测出这批海南毒豇豆的城市,已经从武汉,蔓延到了合肥、广州、杭州、深圳等地方。也就是说,如果查出问题食品、仅仅算是农业部门的“家丑”,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来追究责任,那么,武汉已经不是唯一的“犯规者”了。三亚这位检测员,分明是在向我们普及一千多年前、曹植先生的那首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反过来看,您也许能理解,为什么前几天武汉决定“禁售海南豇豆”的时候,当地农业局的人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是冒了点风险的!”您冒什么风险呢?我不妨按照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把曹植的那首诗继续做下去——“问题全都有,不露不出丑,若要不出糗,全凭守紧口;我不揭发你,你不揭发我;我若检举你、你必检举我。”

 

    幸亏武汉市的检测部门,并没遵照这个“攻守同盟”继续演绎下去,这才让“海南毒豇豆问题”得以大白于天下。但是,让我们不得不担心的是,即便在这件事情上,“内部通报”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可谁又能保证,在其它问题上,一定就不存在着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潜规则呢?“三鹿奶粉”那么大的事情,李长江等人的去职,已经不是什么“内部通报”了吧?可最后的结果呢?责任人堂而皇之地复出做官了,而受害者倒一个又一个地都被“内部通报”控制住了!“三鹿”当年垂死之前,也采取过这种做法:迅速搜集蒙牛、伊利等企业,亦在牛奶中掺杂三聚氰胺的证据,当“用钱控制当事人,以期保持两年以上的沉默;以高昂的竞价排名费为代价,换取百度等搜索引擎、删除所有与三鹿有关的信息;以及寻找第三方意见领袖、为自己一方的做法撑腰打气”等行为、全部失灵之后,我们将直播同行间的丑事——谁的屁股上都不干净!

 

    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食品安全法》第82条的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

 

    但真要做到准确和及时,首要的条件,就是客观!而这种客观,不仅生长于行政规则所认定的公心和自律,更重要是,要有公众能够参与的制衡机制、以及由此构成的他律。他律的意思,就是靠相互监督所产生的威慑力,A地与B地的产品,都可能存在问题,假如两地的权力系统,都不足以自己约束自己,那么,A和B就理应互相监督,但“海南毒豇豆事件”,却让我们注意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如果A、B两地的行政部门之间,都互相掌握了对方的某些把柄,竟然从此达成一种共识:唯有相互隐瞒,彼此利益才能最大化;而相互揭短,彼此必然损失最大化。本着“趋利避害”的本能,许多事情,顶多“内部通报”一下就完了……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纠偏的办法呢?

 

    许多官场上所讲的“够哥们儿”或者“够朋友”,其实,透露的就是这样一种包庇文化,拿捏文化、甚至相互威胁、彼此恐吓的文化,你们之间是够哥们儿、够朋友了,那么,这个社会成本最终谁来承担?唯有老百姓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涉及公共利益的“内部通报”越多,越会滋长肆意枉法的行为。只要是阳光照不进去的地方,腐烂就会成为一种生态的本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