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说个轻松点儿的话题:相声。不是我要说相声,而是有人要教您怎么说相声。这个很有名的、被尊称为“相声表演艺术家”的老师,就是冯巩。“冯巩开班收徒”的消息,之所以会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就是因为——他把这个跟他自己担任艺术总监的“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办的班,开在了北京电影学院,而且还是“大学本科”!
要说起冯巩,他跟我还是校友呢——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十几年来,我们这个学院曾开过两届“相声大专班”,冯巩是第一个班毕业的(上世纪90年代初,他跟牛群的大专文凭,都是在这里拿的,不过说实话,他来上课的时候很少),而今年的春节晚会上,那俩说《大话捧逗》的年轻演员,则是第二个班的学生。
这些年来,相声,确实有些落寞了,这个成熟了两百年的“玩意儿”,甚至比不上原本为了训练学生表演、最后却登堂入室的“小品”。如果不是这几年,出了个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或者再往前,当年的奇志、大兵俩人,愣让相声在湖南火了一把,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还真不愿意再学说相声了。特别是,给姜昆写过《虎口脱险》等段子的梁左先生过世之后,能创作相声的人,也愈来愈很少了。没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又缺乏领军人物的任何领域,恐怕,对观众都没什么吸引力,这时候冯巩出来办个班,本来是件好事啊!既然相声也是一门艺术,艺术之间也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拜师学艺又很正常,大家应该喝彩才是啊?但偏偏因为这个相声班,被“升格”成了本科班,于是,它竟然莫名其妙地、遭遇了舆论的好一顿数落。
有人说:相声这东西,以前主要靠师傅带徒弟这种“口传心授”,是一边学、一边演,演员须臾也离不开观众。相比之下,您这种在课堂里、闷着头学四年的“演员”,能行吗?
再者说,您冯巩先生开这个班,有教学资质吗?纯属蒙钱吧?虽说这个班人数不多、只有20来个人,可是真考进去了,谁能来给他们系统地上课呢?您冯大师最多才算是个大专生,平常又忙着演出,照顾得过来吗?要知道在这个领域,会说的、不一定能教,会教的、不一定会说。您万一让这些孩子、在电影学院干等四年,岂不是误人子弟、毁人不倦吗?
更重要的是,相声本科生,真就毕了业,去哪儿找工作呢?就凭这一纸“本科”的文凭?恐怕不大好使吧?就像“作家班”里,培养不出大作家;既然相声来自民间,那还是干脆就让它回归民间吧——唯有剧场,才是相声最好的课堂。说到底,相声跟戏曲一样,从来就讲究个门派师承、谱系完整,这才是相声艺术的生命力所在,现在走入经院式教育,莫不会把大伙,都教成是从一个模子里抠出来的样儿?冯巩一个人,就够闹心的人,再出20多个冯巩式“我想死你了”?您还让不然大家活了?
也有人替冯巩解围说:中文系培养的,不一定是作家,民俗学培养的,也不一定都得是民间绝活的传人呢。相声专业,干嘛非要培养演员呢?做相声的文化研究不行吗?……不过人家又把话锋一转:唉,这年头儿,连说相声的很多人都在市场上混不下去,您还做研究?恐怕找个饭碗就更难喽!
当然,对这些质疑,办班者也做了些回应。比如:我们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借鉴传统的师徒模式啊,况且中国广播艺术团自己也有演出啊!谁说学生一定没机会实践呢?如果说,相声是一门需要实践的艺术,难道表演系的其他学生不也一样?你能认可表演系招本科生,凭什么就要歧视相声呢?至于找工作,你看这个专业,全名是“相声、喜剧表演专业”,怎么未来就非得说相声呢?做其他的演艺工作,不也行吗?
其实,人们这么辛辣地讽刺一番相声班,其真实用意,并非是针对办班本身,而是对目前、相声现状的失望和无奈,相声何以会凋敝如此?不是因为人们不需要笑声,而是人们觉得,相声离让他们的那种开怀大笑、那种发自肺腑的笑,越来越远了,胳肢人、挠痒痒,甚至把讽刺的本质全然丢弃,全都演化成了肤浅的滑稽、和庸俗不堪的歌功颂德。在政策太多管制、机制太多约束的创作环境之下,相声植根于民间的鲜活智慧,已然入土为安了,现在办个相声班,不过就是弄了个蜡像馆,所以,讽刺挖苦他两句,也算是一种无奈的爱意表达!反正也是蜡像了,不会感到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