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骂孩子“王八蛋”——我们为什么要妖魔化青少年?

(2010-01-30 18:20:58)
标签:

妖魔化

青少年

禁止

未成年人

手机

80后

成人

学习

教育

社会

杂谈

骆新

    对于国家的大力“扫黄”,民众都很赞同。但许多事要避免“矫枉过正”,因为真理再向前多走一步,往往就会变成谬误。譬如在近日的陕西省两会上,政协委员、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杨维平教授,就提出:为了让孩子们远离手机黄毒,应该通过立法、禁止12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机。


    对于这个依据荒诞逻辑、所得出的荒诞建议,已经遭到了不少媒体舆论的口诛笔伐,我就不再重复地去驳斥它了——从本质上说,任何人都享有使用通讯工具的权利!包括未成年人。至于他会不会用,是一回事,而能不能用,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反正您要知道——人家拿的是“手机”,不是“手枪”!

 

    但让我困惑的是,提出这个“天才设想”的,怎么竟然会是一名师范大学的老师?我前两天读到《成都商报》,它有一段评论,写的很好,大致意思是:一切教育的本质,都是要求人们为孩子的心灵开出面向世界的窗户,而不是砌起禁锢和禁忌的高墙。因为禁忌的减少,正是社会由野蛮转向文明的标志。成人们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和智慧,逐渐让孩子懂得有节制和有选择,这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的教育。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逐渐地了解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过程。而动不动就禁止这个、禁止那个,纯粹是一种简单化的、甚至是非理性的成人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许多像我这个岁数的成年人,都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似乎坚定地认为:只有我们的认知和判断,才是无比正确的,而完全枉顾儿童、包括青少年的自身感受,完全忽略了他们处在一个、与我们成长所不同的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以及所掌握的新知识,和所培养出来的价值观。不错,所有的孩子们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引导,但是,咱们这些扮演着老师和家长角色的人,至少得先问问自己,我们了解我们的孩子吗?

 

    自从“80后”这个词汇的诞生后,我们就误入了一种简单的标签解读时代,许多大人都容易把青少年“妖魔化”,比如习惯性地认为,“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人,一定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定容易耽于享乐和网瘾,于是,他们的一切,都应该由被成年人事先来设计,设计不成就指责,指责不成就大讲立法禁止,反正,似乎生活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你不按照我的方式做,就是问题少年、另类青年,甚至,动辄以治疗网瘾、或者以扫黄的名义,剥夺属于他们的一切自由和权利。

 

    我的老朋友曹景行先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与我们这些人相比,“‘80后’是成长于正常年代的一代,其‘公民意识’远超前人。”而像韩寒这样的人物出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你可以不同意韩寒的观点,但你不能小看他的社会认同度,至少对他博客上的每一下点击,都代表着人们对他所投出的赞成一票!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判断一个地区和民族,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文化活力,首先要看,这个地区和民族青少年是否幸福和快乐?社会的制度设计,究竟是鼓励青少年的自由和尊严,还是完全走向相反的方向?很遗憾,在今日之中国,制度正在逼迫许多青少年不能不走向“叛逆”——压抑的思想舆论、僵化的教育体系、过分追求利益化的价值观……可笑的是,成人世界还总想出更为荒诞的方式,来试图压缩他们多元化的生活与思考空间,譬如“京剧进校园”、“春节向祖国拜大年”、“建议缩短寒暑假”等等,而学生自发社团和青年们的社会组织培育工作,永远停留在教育者的口头上。

 

    只有当前不久,美国机场被一位中国留学生“吻瘫”的新闻出现之后,我们才多少有了些反思:博士生为何都如此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因为他们的选择权,早就从小被剥夺干净了,除了溺爱或管制,我们并没有给机会、让他们在成长中过上一种真正有责任感的生活!

 

    “妖魔化”别人的心理因素是因为恐惧,而恐惧的产生,则基于一种严重的不自信和对生活的无力感。于是,暴力化,就成了一切不自信和无力感最后的遮羞布。这就像很多家长辱骂孩子的时候,老是喜欢不假思索地开口说:你这个王八蛋!……

 

    怯怯地问一句:如果孩子是王八蛋,那么你又是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