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长时间的瓢泼大雨,就能让国内的许多城市体会到“水淹七军”的滋味。我们很多人或许在那一刻,才能深刻地理解:仅是呈现在地面上的城市,并不是一座城市的全部。
我最早体会到的西方“市政工程”,还是在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里:冉·阿让背着受伤的青年革命者马吕斯,竟然能从巴黎的下水道一直“走”出城外。这条总长2100公里的排水工程,从1851年就开始修筑了,至今都成为巴黎、乃至欧洲的骄傲。后来在荷兰,我亲眼见证了宽敞得可以跑两辆轿车的地下管道;在日本,我也参观了遍布城市道路之下的“共同沟”——它可以容纳多条管线通过、避免动不动就要刨路、挖沟的繁琐……
所以,一座城市是否人性化,市政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体现。
我们常说,上海这些年的变化特别大,关键也是大批涉及公共利益的市政工程纷纷上马(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而2008年,市政工程建设规模继续加大,总投资约300亿元,主要项目就有94项,其中,列入市重大工程项目的有21项,具体呈现在“越江隧道、世博配套、高速公路、外滩通道、虹桥机场枢纽”五大类。这样的市政速度,其发展之迅猛、其改变之巨大,堪称“世所罕见”!
但当媒体都在聚焦着这一个个大型工程“力图改变上海”的同时,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关注过市政方面的“细节”?在所谓“大市政”中,万万不可忽略一些“小细节”,因为细节关乎人性,细节也决定成败!
“十一五”规划中,中央制定了兴建1500公里地铁路网的目标。全国各大城市,尤以上海的轨道交通发展为快。至2010年世博会,上海轨道交通将突破400公里,伦敦地铁发展近一个半世纪的路程,上海要在不到30年内走完。但在疾速前行中,问题也随之而来。
比如,上海轨道交通6、8号站台高低“10厘米落差”及缝隙过大的事情,人所共知,这甚至引起了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关注。他甚至坦言:自己当初参加“三线两段”开通仪式时,就已发现了站台间隔的问题,“当时就不该剪彩,弄好了再剪彩”。
尽管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有所解决,但设计当中这一小小的“细节性失误”,仍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
再比如,上海本来就是个多雨的城市,可这几年在很多建筑前的广场和人行道的地面铺设中,为了所谓“美观”,施工单位经常使用表面平滑的大理石,平素晴天还好,但一到雨雪落地,这个“美丽地面”就成了“溜冰场”,经常搞得行人“步履蹒跚、动辄滑倒”。
除了这些设计上的差失,施工当中也会有许多问题,尤其集中在“道路封闭、交通组织、扬尘控制、噪声控制”等方面。对此,政府部门要下大力气紧紧抓住“施工现场管理”这个关键环节,确保施工现场符合“以人为本,服务交通、保护环境”的要求。
我在日本采访时,曾亲身体验了一次市政施工对待扬尘和建筑垃圾“精细处理”:有一处市政路面的施工现场。“破路面”时,施工单位要专门动用几辆洒水车、24小时循环洒水降尘;铣刨的大部分混凝土渣,都采用封闭化运输方式及时运走,来不仅运走的余渣或和混凝土块,也由专人随时清扫成堆、用塑料布遮盖住;在人工喷洒乳化沥青之前,他们还先用塑料薄膜将近处的公交站台、人行道等部位,仔仔细细地全部覆盖,防止这些路面的公共设施被污染;工作现场因为要使用柴油,在有可能被柴油污染的地方,施工者还要提前铺上麻袋和土工布,以阻隔污染源。
几天后,当这个工程即将撤除之前,施工者还派洒水车冲洗了周边地带,雇用的清洁人员还将很大一片地域内的街道、建筑前都清扫得干干净净……
不可否认,目前国内的施工现场,能做到如此“精细”的真不多!一方面,跟施工单位的意识薄弱有关,另一方面,跟要承认我们在法制和监管方面还有漏洞。比如许多工程建设“影响人们出行”——车行看不到指示牌,人行找不到人行道。像人行道被施工乱占的事,又跟施工设计很关——工地范围扩大一点,人行道就被挤没了;若是有管理部门提前搞好监管,能让工地缩一缩?那么人行道岂不就“恢复显形”了?这些问题的凸显,也说明我们城市建设尚缺乏规章,市政、市容、交警等“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导致“没人管”或者“管不了”。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市政府部门已在市政方面进行“细节化处理”了。在市政部门的年度规划中,我们看到既包括“高速公路或街道重新平整公路”,也推出“新一代路名牌更新工作”……这些虽然比不上“大工程”那么引人瞩目,但若能一一实现也一定能赢得民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愿唐诗中的这种意境,也能变成市政工程建设者们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