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卫生服务的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方面,全国能与上海相媲美的城市并不多。——
上海的“三大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城乡所有居民。三级医疗网的建设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都在全国位列前茅。
上海也是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中心的城市(光是对全市22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建,市、区、乡镇各级政府总投入就高达14.3亿元),全面打造“中心城区步行15分钟就医圈”,而且,为了方便居民就诊,从去年起,上海还实行了“社区卫生服务门诊、诊查费减免”……
但是,如此之完美的公共医疗保障政策、如此之齐备的医疗资源和条件,为什么还有市民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呢?
我认为,有一点必须搞明白:“看病难、看病贵”并不一定是“缺医少药”所造成的。体制中的许多“低效率”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也是造成医疗供需紧张的原因之一。
比如,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量,每年都在大幅度攀升。去年全市门急诊量达1.3亿人次,特别是很多著名的“三级甲等医院”,每天的门急诊病人都高达6000-7000人次。特别是看专家门诊的病人,相当集中。
我们不能总是埋怨老百姓“迷信专家”、“迷信大医院”。说实话,随着这些年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到基层、医生挂职、对口支援等制度性安排,已使社区卫生医疗的条件改善很多,还是有一大部分居民愿意前来求医问诊的。但是,与目前较为发达的“专科医疗”相比,我们至今还没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科医疗”体系。
什么是“全科医疗”呢?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医疗保健服务”。经过最近20多年的发展,现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行,尤其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疗”已得到医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随着医疗专业的“精细化分工”(特别是西医),“专科医疗”的弊端也日渐显现。除了常见病、多发病之外,面对许多疑难病症,A科医生和B科医生的判断和治疗手段差别很大——大多采取本科最擅长的方式,而相对缺乏包容性,所以医疗上必要的“会诊”,就是为了能让各科医生全面沟通,以期找到解决某一问题的最佳方案。而绝大多数病患者,不能期望着动不动就“会诊”,患病伊始,大多都属于“病急乱投医”,一开始就拼命找“专科医生”、找“专家”(当然也都是各科的专家),A科看不好,换成B科,再看不好看C科……很多本来不严重的病,得换好几个科看,一来二去由于拖延或误诊导致病情加重,不仅使患者加大了看病成本,同时也使得医院宝贵的医疗资源,被严重浪费。
而如果有了“全科医生”,病人就能获得更好的治疗和指导。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疗的执行者。他们其实并不像社会上所误解的那样,是什么科都懂一点、但什么科都不精的“万金油”或者“赤脚医生”。西方国家的全科医生,基本都相当于硕士水平,他们所受的训练和经验,使他能够从事内、外科等若干领域的服务。患者不论性别、年龄或所发生的躯体、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问题,全科医生均能以其独特的态度和技能,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所以,全科医生是医生中的“多面手”,其作用是任何其它专科医生所无法取代的。
按照上海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是有着明确而又具体的功能分工,比如应该多采取“社区首诊制”,使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就近解决,三级医院重点诊治疑难杂证,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模式。
而这种模式,更离不开全科医生的支撑。全科医生可以在病患初期,即开始全面、系统的治疗,甚至可以签约服务、上门服务,对疑难杂症予以判断,并给与患者专科就诊方面的指导——需要看什么科、到底看什么专家……这样一方面,使得患者不至于贻误治疗,另一方面,又能极大给专科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让专科医生充分发挥才能。只有推行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协调发展、互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才能实行分级医疗。而加强了基层医疗保健工作,也就减轻了专科医疗的负担,更加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对卫生服务需要。
既然上海卫生部门在2008年的工作计划中,已经拟定了诸如“签约服务”在内的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方案,就更要下力气抓住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否则,社区医院的科室设置与大医院别无二致,你的竞争力何在呢?病患者自然会很本能地把目光对准大医院、大专家,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我们在医生培养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全科医生这一职业的重视,换句话说,正是这种不配套,多少限制了社区卫生向更大的方向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