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住房保障: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2008-04-12 02:34:22)
标签:

杂谈

    近一段时间以来,坊间议论最热烈的话题,依旧是“股市”和“楼市”的起落走向。

 

    而就“楼市”而言,焦点又大多集在某些房地产商所抛出的“拐点论”。也就是房价高企的现象有所“放缓”、在局部城市已率先“下行”,即便不是真的“回落”,开发商们也可以用“适度降价”的方式,造成房价松动的迹象。而与“房价是涨还是落“讨论相对应的,乃是已有机构拿出调查结果,声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对购房的预期有所下降”……

 

    对待这种言论,你既可以理解为一路高涨的房价,现在确实到了“老百姓承受不了”的地步;也可以解释为开发商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博弈中,为了表现自己听话,希望政府别再出台“调控新政”而采取的某种“以退为攻”的姿态——毕竟降不降价,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开发商若是主动降价,大多都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考虑民生,而基本是考虑到资金压力、为了“促销”罢了。

 

    任何一座城市的住房建设,本来就应该是分层次的:商品房的问题,应该交还给市场来解决,即便出现“天价房”,卖得出去或卖不出去,压力也让商人们自己来“扛”吧;而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才是对商品房所不可能覆盖到的人群的一种关照,这是政府的责任。只有当各层次住房的供应水平,到达了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居民的需求量才会被稀释,市场的价格自然也会回归理性。可如果人们除了购买一种高价商品房之外,再无选择,由卖方绝对控制了的市场,才会造成“囤积土地”、“捂盘惜售”这类“人为制造稀缺性”的行为。

 

    我一向认为,“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并非等于政府就要直接干预“微观价格”(况且任何单纯干预价格的行为,最后很可能是要付出巨大社会代价的),还是在于利用政策的公平性,防止出现严重的信贷金融危机和社会矛盾、并打击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与房地产商“逐利合谋”、权力寻租、腐败滋生……

 

    所以,我奉劝政府部门大可不必趟这场被商人们精心设计的“拐点论”浑水——按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话讲:讨论房价是不是拐点“没意义”。政府还是要踏踏实实做些“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为了让城市中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好好活”,下大力气完成“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

 

    好在上海的房地主管部门,已经明确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前提下,正在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地大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计划五年内新增10万户廉租住房、30万套总量达20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并列出了具体实施的各项量化指标,逐步构还有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当然,在实施旨在让广大群众“住有所居”住房保障计划中,还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房地主管部门的重视:

 

    一、在保障性的廉租房、与市场化的商品房之间,上海还有一大批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又缺乏住房市场消费能力的“夹心阶层”(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条件或许也不具备)。为了不让这些群众产生失落感,房地主管部门已计划把他们也纳入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畴,但是具体的方案至今还没能出台。

 

    二、对于相当多的来沪的外来务工者,政府拟用建设一批廉租宿舍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但毕竟这些人口的流动性很强,这种“集中住宿”与他们的工作是否匹配?会不会给周边的居民造成新的“城中村”印象?进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三、“保障型住房”一般都有着比较严格的审核确认制度,审核“廉租房家庭”的政策导向比较清晰、操作起来也难度不大,但更多问题往往出在“半官半商”的经济适用房上,但以往许多地方的政府主管部门,都是只重前端的建设、而忽略后端的审查,这也就造成了不少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建设标准模糊、享有者身份模糊,甚至出现有人开着奔驰宝马,拿到经济适用房的例子,富人不但很容易就搭了穷人的便车,还挤得穷人依旧无处可去。真希上海在制度规范上拿出举措,最好不要出现类似的尴尬局面!

 

    四、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成片的旧房改造将会诞生出更多的拆迁户。这些人从“有房”到“没房”,再到接受政府或房地产商的补偿过程中,以往由于制度缺陷,造成了他们当中许多人的利益受到侵害,这也是“因拆迁而导致群体性上访事件”层出不穷的根源。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

 

    总之,住房保障是个涉及民生利益最广泛、也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既然政府当仁不让地承担了这份职责,那就要花更多的心思和力气把它办好,让杜甫老先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在今天变成造福万民的现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