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的出家和去世(佛教称“往生”),无疑是2007年舆论的重点事件。
其实,这种“喧嚣”,可能恰恰是生前的陈晓旭、最不希望得到的。
我与她有过一面之交,所以,当得知她逝世消息的那一刻,我感到十分惋惜,也突然想起——在北京的家中,应该还保存着一张与她的合影……只不过,那是十几年前(似乎是1994、1995年)“林妹妹”的旧容貌了。那时,陈晓旭的办公地点,处于北京很西边(海淀区与石景山区交界)的地方,比我大三岁的陈晓旭、好像已是“长城广告公司制作总部”的总经理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广告业,行政审批的门槛还比较高,所以,当时的“长城广告”更像是出租招牌的公司,那些号称“部门”的,大都是以“挂靠、承包”方式、独立运作的公司。看得出来,能管理着如此一家拥有几十号人、规模不算小的公司,陈晓旭的人脉与业务关系,已经相当稳定了——所以,到了1996年,她能够开创自己的世邦公司,也可谓是“水到渠成”。
当时,我印象中的陈晓旭,并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温宛柔媚”。她毕竟是个“商人”,有大量的客户关系,需要她维护、打理,显得很干练的样子。陈对下属颇为“阴骘”。我能觉察到,她的内心很复杂——她有一种在生意场中“四两拨千斤”的天分、但骨子里,却透着对整个商业、乃至商人的鄙夷,甚至都有些厌恶、其正在从事的“广告业”(当时这个行业充斥着各类“寻租”)。或许正因此,后来,她更愿标榜自己的公司是做“文化”的、而并非做“广告”的……
那时,陈晓旭好像也没有钻研什么“佛学”。她对公司所接的业务、审核督促起来,还是很严谨的。演员的那种风风火火、嘻嘻哈哈,在她身上,体现甚少。倒是林黛玉的那种“猜疑、过敏”,很容易通过她对公司事务的裁判、表现出来。
这一晃,就是十几年过去了……
2004年的“中国广告风云榜”中,我恰好又与陈晓旭一同“榜上有名”。我当时忝列“营销策划的100人”,而陈晓旭比我们这些人都“更著名、更成功”——因为与五粮液、五粮春、金六福、修正药业的广告合作,使她“世邦联合”那一年的营业额逾2亿,她也就此而位居“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之一。
现在,我再回顾她当时的《获奖感言》,似乎还能感觉到,她那种“特立独行”、与一般广告商不一样的意思——
我记得她说:10年来,世邦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好的事,就像“云无心以出岫”那样自然。……而且,她特别强调:她的公司向来遵守“不浮夸、不投机”的职业操守;同时她还感谢同事们的努力,才使她本人能“心不为形役、可以更悠然地思考更广大的远景、回报社会、利益于人民”。
“2005年,愿我与业界同仁们,能在喧嚣复杂的本土品牌传播之路上,保持清醒境界,有智慧之头脑,有务实之态度,有原创之风骨。”
现在,仔细琢磨一下陈晓旭的这番话,还真有些“挣脱、遁世”的别样味道。
“她不是真正的商人,只是误入商界而已”。我的一个朋友这样评价她。
斯人已逝,不管这个社会、再如何因为她而“喧嚣纷扰”,陈晓旭已经“超然”了。而那些成天拿着“陈晓旭”的事、来吸引眼球的媒体们,其实,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林妹妹”的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