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骆新发言:母亲节的“一窝蜂”背后……

(2007-05-14 21:28:41)
标签:

母亲节

直播分娩

母爱

代理父母

分类: 骆新发言往期内容
     昨天是“母亲节”。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节日的来历,但这并不妨碍大家“过节”——因为,对于母亲的尊重和爱,乃人伦之道;尤其在一年中,能选择个日子来彰显孝顺之道、感念养育之恩,总归是“人心所向”的好事情。

    有不少媒体,也专门选择在昨天、发表了一些关于“家庭伦理”的调查或报道。譬如广州,公布了一份家庭调查结果,主题是考察孩子们、是否具备“感恩之心”。其结论似乎并不乐观:绝大部分家长,都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而且,也清醒地承认——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家庭过份溺爱”;而在给孩子的选项里,“怎样做才能表达对父母感激之情”,选择“帮父母做家务”的占最多,“等长大了赡养父母”位居其次,而“帮父母洗脚”和“给父母磕头”,则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做”的。
骆新发言:母亲节的“一窝蜂”背后……
    还有一个新闻,则来自于我身处的城市——为了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双亲之爱”。上海有家网站“突发奇想”,开始做起了“代理父母”的业务,也就是,像雇请保姆、家教一样,找人扮演“爸爸或妈妈”,在特殊的时间段内(比如郊游),组成一个“临时家庭”。当然,这里面有“计时收费”的,也有纯粹由志愿者来充当的……

    这两则新闻,之所以让我特别“上心”,就是因为,它们揭示了我们这个社会,在“家庭伦理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的“教育误区”。

    在广州的这份问卷中,调查者当然有权利、把诸如“洗脚、磕头”这样的选项,列入调查范畴,但如果有人,以“绝大多数孩子不愿给父母洗脚或磕头”的答案、就推断出“缺乏感恩之心”,则明显属于蓄意的“误读”!——爱,是要发自内心的,它不应将父母的权力威严,用某种特殊形式、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即便是“洗脚或磕头”,也应该是出于自愿,而不是“怀恨在心”的做秀,若以此来做为“硬指标”考核孝道,本身就显得为父母的不够厚道!

    而所谓的“代理父母”,我并不认为它一定“违反伦常”;但必须注意,在全社会普遍关心“单亲家庭孩子成长”的时候,切忌将“单亲家庭”有意特殊化、歧视化、甚至妖魔化!
 
    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自小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的,这取决于“单亲”父母自身的修养和心态,以及整个社会,对“单亲家庭子女”强大的矫正力和包容力。而仅仅为了让孩子“感觉”到“家庭完整”,则公然在亲情问题上“造假”,岂不是对社会伦理的损害更大?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如果那时他们发现,最应该尊崇诚信的“家庭感情”,也沦为了一场“商业秀”,他们将如何面对自己未来的感情生活呢?再善意的谎言,终究也是谎言!
骆新发言:母亲节的“一窝蜂”背后……
    而昨天,更具“轰动效应”的一则“母亲节新闻”,则发生在湖南长沙。据说,是为了让人们更深切地体会“母爱”,当地的一家医院,专门选择在闹市区的广场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剖腹产分娩过程”的短片。从手术台上,产妇的腹部被剖开、鲜血直流,到几分钟后一名浑身带血的婴儿、啼哭着从切口中挣脱出来……整个8分钟的镜头,囊括了“剖腹、露头、露身、清洗头部、吸羊水、剪脐带、全身清洗”等全过程!
骆新发言:母亲节的“一窝蜂”背后……
    当地新闻说,就连拍摄这段画面的时候,包括摄影师和制作助理,都曾在手术室被吓得昏倒过。你就可以想见,在如此大庭广众的地方,它的“播出效果”会有多么“震撼”了!据说路人无不大惊失色,现场尖叫声不断!
 
    其实,直播“分娩过程”,早在两年前,就有电视台干过,而某些地方的学校,也曾给中小学生播映过这类录像,而皆以“尊重母亲、展现母爱”为主旨……据说,有不少孩子看了后,的确“感动得掉泪”,表示今后一定要“深爱母亲”!但是,与其说“掉泪”是因为“感恩”,不如说更是因为“恐惧”!以血淋淋的画面来示人,能否让人心生“浓浓爱意”,我是很表示怀疑的!况且,过分强调生孩子的痛苦,是否会给更多年轻女性心中留下阴影,导致日后不愿生育呢?
 
    生育不完全只是痛苦,它也应该是一种“传递爱”的快乐!如果我们的“感恩教育”,仅仅突出父母养育子女的苦难,而弱化了伦理中的美丽、自由与快乐,这种教育,必然充满着训斥和责备,孩子被成年人驯化为“赎罪”的对象,在如此病态的人格中,岂能有“感恩”可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