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只在"世界读书日"才想起读书

(2007-04-23 21:45:26)
分类: 骆新发言往期内容
    今天,是个什么日子?

    假如没人刻意提醒一下,我敢保证: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这一天具有怎样的“特殊含义”——尽管再过几个小时,这一天就算过去了,但我还是想郑重地告诉您一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所以,哪怕是应个景儿,咱们也该值得问自己一句:今天,读书了吗?

    前一段时间,著名的余秋雨先生、跟苏州市的朱永新副市长,还在网络进行了一番激烈争论。长期推广“书香进校园”活动的朱永新倡导,设立一个中国人的“阅读日”,并以“号召大量青少年养成阅读的习惯”、来提升国民的素质;而余秋雨则认为:完全没必要——不仅“世界阅读日”已经存在很久了,不必再折腾出个“国产阅读日”,而且,关键是应该把对书本的“阅读”,替换成对整个世界和社会的“阅读”,大家应该像他一样,多行走、多观察、不强求一定要“文化苦旅”,至少也得追求个“学止于行”吧?否则,光是靠“读死书、死读书”,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人才”的……

    4月23日,之所以会被命名为“世界读书日”,据说,来源于西班牙的一个“英雄救美”的传说:有个名叫乔治的勇士,屠龙救了公主,为了感谢救命之恩,公主把象征着知识与力量的“书”赠给乔治。所以,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人们,也把这一天叫做“圣乔治节”。
 
    而12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 日为“世界读书日”,大概还因为有很多巧合——譬如,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在这一天辞世,英国的莎士比亚不但在4月23日诞生,也是死在4月23日,更绝的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等,很多著名“笔杆子”的生日,竟然也是在这一天!
 
    当然,更重要的是,人们是想通过设立一个纪念日,来提醒“读书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这就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2年发出“走向阅读社会”所召唤的那样“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
   
    但是,我们真能做到“好好阅读”吗?——今天《人民日报》上有个标题:《愧对世界读书日》。那么,我们究竟“惭愧”在哪儿呢?

    今天,我看到许多媒体登出的各类调查:《中国青年报》在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中发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而阅读量仅相当于美国儿童的1/6。而针对上海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一项调查中,要求孩子们写出一位中国和外国著名作家的名字,43%的孩子“写不出”,另有5%表示知道的孩子,填的也是爱迪生、爱因斯坦、徐根宝……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也搞了份调查:超过三成的学生,拥有的图书数量少于10本,六成学生的个人藏书量不到20本;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广州日报》则说:虽然有74.5%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但在现实中,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的学生还不足一成;近八成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中小学生的阅读量和年龄,形成明显的反差,年纪越高,阅读量越少。“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

    说到这里,许多人一定会把责任归咎于应试教育,社会学家们也会挖掘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但是,除了我们拼命地“口诛笔伐”之外,想一想,难道“阅读”都是孩子的事儿吗?我们这些大人们,难道就好好地“阅读”过吗?俗话都说“言传身教”,大多为父母者,现在也只剩下“言传”,所谓“身教”往往成了“喝酒、洗澡、搓麻将”,很少看见一家老小、能静静地坐在一起读书的了……
 
    我猜,很多人也都会说:其实,多买几本书并不难,但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的市场经济时代啊,按照赚钱的角度来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对于白领、金领们而言,现在“最消耗不起的”就是时间,所以说到底,是“读一本书”的“时间成本太大”了!不如看大盘炒炒股、陪客户吃吃饭、跟领导聊聊天、找情人调调情……反正,“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朱永新跟余秋雨的论战,能有多大分歧?我看没有,不管是读书、还是体验,其实都是需要时间的。况且,导致分歧的“争论点”还多着呢:譬如阅读是读“有用的、工具一样的”书、还是读“基本用不上”的闲书呢?……反正,大家都习惯用“投入产出”的思维,来衡量我们所做的一切了!生活之目的,大抵也就是“挣钱”吧!

    挣了钱又干嘛呢?消费、消闲、消遣而已!风气蔚然啊。不如此,你就算忤逆于“浩浩荡荡之世界潮流”了。所以,如此看来,“阅读”真是这个时代“最奢侈的选择”!

    所谓“拯救和振兴”阅读,意味着阅读正在无可挽回地死去,“振兴京昆、拯救国故”的事儿我们看多了,大约全是“扯淡”!文化的根基不存、命脉已断,一切徒存的形式,皆是枉然!
 
    噫吁唏,危乎“阅读”哉!
 
    唯有“但愿”,我们别只在4月23日这一天,才想起要去读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