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闹市的人,都少不了会遇到:身边冒出个乞丐,伸手管您要钱。这个时候您会给他(她)钱么?通常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不给”,而且还会解释:不是说咱没同情心,主要是这年头,假乞丐实在太多了。这样的爱心,献得不值啊。
但如果突然跑出来个什么名人,倡议大家参与捐资扶贫,您会掏钱么?可能会有不少人响应。为什么?社会行为分析学家会找出很多理由;但关键是,名声就是一种信任符号,有名人担保并参与活动,造假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这样的爱心奉献,或许更值得。
最近,不少演艺圈的明星,联合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活动,起名叫作“明星一起来”。偏巧赶上个国庆中秋,不少媒体正发愁“没米下锅”呢!于是一起关注,一同报道,这事也被弄得风生水起,好评如潮。可是,也有人偏不吃这一套。当组织者打电话给一个名叫范冰冰的演员、想用热情洋溢的言辞劝她“一起来”的时候,没成想,冰冰小姐非常冷冰冰地回了一句“正在忙呢”,就挂断了电话,于是,她被视作“拒绝加入扶贫活动”。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以往明星一旦被媒体抓住什么破绽、往往会遭到群起而攻之。但这次,对于范小姐的“一毛不拔”,几乎没听到什么骂声,相反,还有不少人竟对这种拒绝的姿态,表示理解。理由就是,在慈善体制缺乏足够透明度的情况下,谁能保证这捐款,一定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呢?
拒绝扶贫,不一定代表为富不仁。多少人、多少单位,都曾经有效利用了人们盲目泛滥的同情心,中饱私囊?说得更狭隘一些,慈善,是人们的权利,而非义务!既然是权利,就只能诱导,不能强迫,而且更需要受到完善制度的保护。那种动不动,就用“绑架”的方式,逼着您献爱心的做法,非但不能帮助社会群体自发地生出“慈善之心”,反而会伤害大家的真情实意,活脱脱演成了一场强奸民意、破坏公平的闹剧!所以,别用简单的道德标准,一味指责那些上了财富榜的人,没能继续荣登慈善榜。或许越懂得赚钱的人,也越关心钱的去处,越明白财务机制透明的重要性。而在慈善机制不够完善的大前提下,人们即便有爱心,也难免被误读。为什么牛群裸捐事件之后,宣布不再裸捐?杨澜建了个慈善“基金会”,却被人怀疑说,这是变相的慈善分红?杨澜曾对我抱怨:“动辄怀疑慈善者的动机,是对慈善事业更大的戕害。”这话不错。但今天,我也要强调另一个方面:如果没有怀疑,我们就不可能确立一种真正公平正义的制度,而制度保障,一定比道德承诺,会让全体国民产生更大的安全感!
昨天,《求是·小康》杂志社的舒富民总编,给我传来一篇文章,标题为“政府官员遭遇信任危机”。我想,对于政府的公信力而言,许多官员们面临“信任危机”,无疑是一件挺糟糕的事情。但换一种思路,这也代表着中国的民主法治,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盲目的个人崇拜,和盲目的道德同情,都曾让我们这个国家,遭受过巨大的损失,而制度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怀疑,而恰恰是要保留并发扬公众的怀疑能力!因为任何信任,都是需要有条件证明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如此,慈善事业也如此。
我们更不能总认为,自私就是人类的天性!上周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说,经过科学试验证明,进化了的人类人脑,本身就存在一个抑制自私的“开关”。比如,甲乙双方共享一笔钱,但甲有权决定分给乙的数目,乙如果接受,交易成功;乙如果不接受,那么两个人都得不到钱!但当这个脑开关,被通过的电流“暂时短路”之后,即使甲付给乙很少的钱,乙也会接受,因为再少总比没有强。这是典型的“利令智昏”。但是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拒绝明显不公平的分配!科学家说:人类之所以舍弃自己的利益,也要惩罚不公,就是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帮助人们在群体中维持合作。从进化论的角度说,合作更好的人群生存几率更大!我想这个典型的医学试验,也算是对“和谐社会”另一种版本的说明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