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郑渊洁一起关注“厌学率”

(2006-08-08 22:30:15)
分类: 骆新发言往期内容
    今天一大早,我的手机就接到了一位杭州的观众朋友发来的短信:昨天下午两点二十分,杭州市拱北小区永兴坊八幢,一个十四岁的男孩,从二十一楼纵身跳下,当场死亡。跳楼的理由,据说是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妈妈说了他几句。
    我在想像着我这位朋友,一字一句发这条短信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死去的男孩,并不是她的孩子,但身为家长的她,一定会“推己及人”地体谅那分悲痛!如果我们不该再责问死去的男孩,凭什么心态如此脆弱;难道,我们就有理由怪罪那位男孩的母亲么?“爱之深,责之切”,不正是每个做父母的人,对教育孩子应该持有的态度吗?

    而当地媒体,在播发这条新闻时,并没有透露,做妈妈的究竟“说了他几句”什么,但我相信,一定不会是多么温暖的语言,但也一定不是真想“置人死地而后快”,无非是想用此策略,来激励一下被自己“心肝宝贝”了十四年的儿子吧;但是谁能想到,男孩儿也毕竟不是古代的苏秦和韩信,能够在未成功名之前,甘心忍受家人的冷遇与胯下之辱。也许,他纵身跃出窗外的那一霎那,已经后悔了自己选择这种方式来惩罚母亲,他更不想死,但是,一切都晚了!

    在媒体成天渲染各种自杀事件的时代,这恐怕已经算不上是一条让人惊讶的新闻了。打开互联网搜索一下“教育”,你会看到许多,类似荒诞但又让人倍感心酸的故事!这里面更多的是由于不良心态所导致的恶果: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亲生父母毒打孩子致死的;教师侮辱学生,造成孩子不堪忍受其辱而自杀的;甚至孩子沉迷于游戏网络、逃学,害怕被发现,竟然动手杀死亲人的。如果我们不是用简单的道德指标,来评价这类事件的话,你都会无一例外地发现:学习,怎么在我们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痛苦的一件事?《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难道是孔子虚伪透顶的感叹吗?

    恰巧,也是在今天,《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的文章——《请关注厌学率》。他认为,之所以最近学生厌学、弃校出走、故意交白卷,消极抗议学校与考试的报道不绝于耳,这跟各级教育部门一味追求“升学率”,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分数指标的压榨下,所有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即使是第一名,也是内心惶惶,背负着更大的压力,因为名次跌落了,就会受到老师家长更严厉的批评。而对学生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教育呢?全都退而求其次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活得有尊严,人格受到尊重,从而尊重他人,尊重地球。倘若学校仅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势必导致大多数学生,成为没有尊严的人,其直接后果就是“厌学”。

    郑渊洁是我的老大哥。他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首先要做一个心态健康的人。因为文革,郑渊洁本人没受过完整系统的教育,所以,他冀希望于自己的儿子郑亚旗,能够从学校教育中,得到学习的快乐。但是事与愿违,亚旗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因为成绩问题被老师责骂,很不快乐。有一次郑渊洁到学校找老师,想谈谈究竟是怎么回事,没料到,班主任兜头就是一痛批:“你这个孩子太差了,完全没指望了,根本就是个混混儿!”郑渊洁一听就急了,你当老师的,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我的儿子在这样的学校,才真是没指望了呢!结果,他把儿子拉回家,干脆用自己私塾的方式,教育孩子,这一教就是十年!

    已经子承父业、当上主编的郑亚旗,后来跟我说,他的学习生活从此很快乐。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郑渊洁这个只有一个学生家庭学校,十年中,竟然每天上课前,还有个升国旗仪式。正像郑渊洁自己所说的:爱国也是品德教育!

    最后,还是用我这位老大哥最直率的话,来结束今天的骆新发言吧:“一个视获得知识为痛苦的民族,前途亦将痛苦。建议教育部门改用厌学率考核学校的教学成绩。每个学期结束前,由学校的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向全校学生发问卷匿名调查厌学率,如果厌学率超过50%,校长就地免职”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