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复习: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冯至《江上》文本解读
(2023-06-26 22:30:39)
标签:
2024高考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小说复习冯至江上 |
分类: 高考复习备考 |
【文本精析】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冯至《江上》
江上【注】
冯至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比喻诗化,夕阳沉金,半月映江,成为永远捉不到的宝石,唯美至极;借景抒情,此等美景,慢慢地治愈着子胥。)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这歌声是吸引,亦是救赎,正应后文所言,“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知识建构】
//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凭借诗的隐喻、象征等,让时空、心理变得浑然一体,小说的情节被淡化,整体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提升审美空间。这与其他小说不同,诗化小说既不注重叙事表达,又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重视创造情境。其特点如下:
1.诗化小说具有诗的审美目标,或寓于诗情,或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
2.既有生活的客观真实,不失美感,又有思想内涵,博大精深。
《伍子胥》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受奸佞小人陷害后,从楚国一路奔逃到吴国的故事,“可以说是一架桥梁,它一方面还留存着一些田园风光,一方面则更多地着眼于现实。”小说主要关注其中的精神活动及思想成长成熟的历程,节选部分处处可见匠心,作家通过诗意的语言描写独特形象——江水、日月等,特定氛围为:晚秋却有一片绿色,江上行船及渔父歌声。引人入胜,充满浓郁的桃源气象。在此历史故事中作以诗性发掘,无论是开头触景生情,子胥“获得了真实的生命”,还是主体用典反省,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是继续为民请命过颠沛流离的日子,还是舟行水上过无欲无求的隐逸生活?
试 题 解 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以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B项中“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错误,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故选B。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D项中“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逸的表现。故选D。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文章开篇写出的风景,表现了子胥逃生后的轻松。
后听到岸上人的对话,引发子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江上渔人的歌声深深触动了子胥,激发了他复仇的愿望、内心的仇恨。当他看到渔人“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的生存状态,又感觉到“柔情”,矛盾的心情始终交织在一起。
船靠岸后,子胥仍然没有从矛盾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他感谢渔人能够带给他片刻的内心安宁,帮助“渡过了我的仇恨”但是又说“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暗示子胥“仇恨”之深,复仇愿望之强,“渡过”不等于彻底忘记。
试题解析:该题所指“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提示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层次,由所见而谈所感。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语言效果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彰显冯至“诗化小说”的特点,冯至本是诗人,同是拒剑的渔夫,本文中的渔人并不是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相反本文中渔人眼中的伍子胥,“只是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他也不理解伍子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拒剑后也没有因消除子胥的疑虑自尽,而是对他的话一点也不懂,转身架舟翩然高去,这样,更凸显本文诗意化、散文化的隽永意味。
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其心境平坦,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对比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子胥,凸显渔夫在散淡隐逸中使伍子胥思想发生的变化,由复仇心理到灵魂片刻的安适,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美好“世界”,子胥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救赎。
从主题上,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他选择的是恬淡的人生,子胥承受的则是生命的沉重,你选择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你,这是个问题。你有选择的权利时你会选择哪个?同样是个问题,“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仇恨”是由爱而生的,而复仇又一定有恨,爱恨相生,人在选择命运时又是身不由己的。对比之下,文章主题层次更为丰富了。
试题解析:
该题“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其中“文学效果”可从多角度理解。重抓冯至“诗化小说”的特色,重在景、情、境及哲理化方面阐释,参考“知识建构”与小说常规答题角度即可。
【相关链接】
冯至《伍子胥》里的民族心
俞耕耘
冯至,诗人、学者。历任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冯至20世纪20年代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登上文坛,40年代创作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影响深远。他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其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的学术史上均具开创意义。他曾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把海涅、里尔克、歌德等人的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为中德文学的交流与沟通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太史公写《史记》,最想抒发“孤愤”。大概真正的愤恨,多是孤寂,如暗夜踽行,唯有独自负重。最贴合这二字的,一是屈原,二是子胥。两人又有大巧合:都是楚人,皆去国怀忧,成了千古悲剧。冯至先生的小说《伍子胥》,在抗战期间完成,成了感时忧国的精神寄寓。“当抗战初期,我在内地的几个城市里流离转徙时,有时仰望飞机的翱翔,我也思量过写伍子胥的计划。可是伍子胥在我的意象中渐渐脱去了浪漫的衣裳,而成为一个在现实中真实地被磨炼着的人”。
也许和鲁迅写《故事新编》心境一样,冯至渴望在历史的老干上开出新芽。国人在抗战时的流离失所,痛苦迷惘,家国之恨,都在伍子胥身上得到映射。离乡是为了更好地归来,那种坚忍与克服,是人生和历史中的分量。作家写伍子胥,正赋予忧患中人一种超拔的现实感。伍子胥的流亡,其实是民族心灵之写照。“不管是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小说中,伍子胥和伍尚面对父亲被囚郢城,楚王设套诱捕,作出了生死抉择。作家将其上升到永恒的戏剧矛盾:一个是赴死,一个是求生;前者成全忠孝,后者为报父仇。这就像伯邑考和文王父子的两种选择。冯至深刻洞察出,子胥兄弟是一种相互成全,它是民族价值义理的一体两面,既合二为一,又一分为二。哥哥的死,赋予弟弟生命以重量,引长了其人生道路。“谁的身内都有死,谁的身内也有生;好像弟弟要把哥哥的一部分带走;哥哥也要把弟弟的一部分带回。”
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变成现实主义者?伍子胥的流离出奔,逐渐远离了那套礼乐为代表的理想,父兄之仇就像石头一样压在心头,让他永无停歇、无法逃避。有意味的是,冯至只写伍子胥入吴,却不写面见吴王,如何复仇,含恨身死的悲剧高潮。或许,冯至只想描摹悲剧的肇始与根源,并不愿陷入机械的历史复写中。作家“索性不顾历史,不顾传说,在这逃亡的途程上又添了两章:宛丘与延陵。”
从入郑陈,折返楚地,出了昭关,过江入吴。伍子胥与孔子周游,有某种相似,都历经了衰颓凋敝,都不知何处是归,无以为据。小说中,子胥对郑国子产已逝,无从得见,无限怅惘;对吴国季札美德,虽是仰慕,终未寻访。这正是伍子胥对道路的坚定选择。他的人生不允许偏离,说服吴王,洗冤复仇才是唯一主题。因而,伍子胥有无人理解的困厄与孤独。太子建,变成狭隘的阴谋家,好友申包胥,则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将要各自分头去做两件不同的大工作,正如他们在儿时做过盖房子的游戏一般:一个把一座盖得不满意的房子推翻,一个等待着推翻,然后再把它重新恢复。”而这房子,正是楚国。
在子胥看来,林泽中洁身自好,并不能长久到老,终将幻灭。楚狂与他,虽有贯通之处,但又格格不入。季札观乐,墓前挂剑,他只是仰慕,却不会有浪漫闲心,问礼乐之事。渔夫与他的心境,更加不同。“子胥深感又将要踏上陆地,回到他的现实,同时又不能不和那渔夫分离”。溧水的浣纱女子,也只能捧出一碗饭,给他一个休憩停顿的瞬间。这些人物,都可视为子胥面临的一系列选项。是选避祸山林,还是礼乐理想;是渡去仇恨,还是沉溺温柔?这也许是冯至在抗战背景下,反映焦虑痛苦的大隐喻。救亡才是唯一的主题,闲适隐逸,都将是逃避退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