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高考复习备考 |
情节结构安排的常见模式(大致分类)
(1)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注意区别:情节上摇摆——结构上延迟(《牲畜林》)
“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
(2)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拧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笔力凝结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
(3)蒙太奇式。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4)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5)倒叙式。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鲁迅的《祝福》,写“我”回到故乡鲁镇,因经历祥林嫂的死引发对她生命片断的回忆,从而将小说的主体事件一一展现出来。
(6)留白式。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7)抑扬式。“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笑傲江湖》岳不群和令狐冲)
(8)双线结构。
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一、情节的曲折起伏:全文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有首尾(前后)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开头: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
引出下文……的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四、结尾:
1.出人意料的结局。
好处: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铺垫)或者标题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欧·亨利式结尾: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更好地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震撼)。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小说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此外,还要注意:
1、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2、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再指出性格
3、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