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鸿海集团航运公司岳父郭台铭台湾杂谈 |
分类: 总裁的第一份工作 |
对于想创业的人,我们提醒:不要被成功企业所编写的创业故事所迷惑,因为那里讲的都是一个企业成长过程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最精彩的部分。你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学习。
许多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想创业。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先到企业打工积累经验,然后再创业是更为可行的道路。
自主创业要有一个基础,需要很多条件。要么父母给你一大笔钱,要么你找到一个市场的机遇。对于大多数平常家庭出生的人来说,先打工,后创业要现实得多。
鸿海集团(台湾地区最大企业)创始人郭台铭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人物。
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作为第一代外省人,郭家的生活颇为艰难,郭台铭兄弟姐妹四个,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全靠当警察的父亲的薪水维持。
大学毕业后,郭台铭进入一家航运公司。也就是在这里的工作经验,让他看到了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才决定开工厂,从而打造出兆亿规模的制造业龙头企业鸿海集团。
波音中国总裁王建民认为,自主创业并不是开始就必须有的,很多自主创业者是他们已经有了某一方面的市场经验,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摸到了那个市场没有人满足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创业。
创业之前,郭台铭以中国海事专科学校航运管理科毕业的背景,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强的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在当时有“台湾华尔街”之称的馆前路上班,担任排期及押汇工作。每天穿衬衫打领带,也就是今天的“白领”。郭台铭的工作是负责船期的规划,是一个很吃香的差使,几乎每天中午都有人请他吃饭。
但郭台铭没有流连于这种风光的生活中,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按理说,有了在航运公司一年的经验,郭台铭应该深知海外贸易一赚手就可以赚钱的奥妙,但创业却没有进入自己熟悉的外贸行业。
郭台铭看到的是贸易背后的东西,几乎所有各种各样的贸易产品,不是工业品,就是农产品。生产才是根本,才能带动服务业。因此,他决心去开工厂。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从一个熟悉外贸公司的同学那里,打听到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正在找公司承接。于是,他与几个朋友商量办厂,把这笔订单接下来,注册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5万元,从母亲那拿了2.5万元。
但是公司开得并不顺利,经营非常困难,第二年,合伙朋友决定撤资不干了。于是郭台铭又向岳父借了17.5万元。当时女儿林淑如坚持要嫁给郭台铭,岳父、认为门户不对,并不太愿意接受这门亲事。
合伙人的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最终成就了台湾企业第一强的鸿海集团。
记住台湾出版大家何飞鹏的提醒:创业从打工开始。大多数人都不是天生的创业家,都不明确自己适不适合创业,大约有90%的创业者,第一步都是从打工开始的。打工不只学到特定的经营能力,更学到创业的专业:态度、心法与如何当老板。这是用在每一个行业都合适的基本创业概念。
选自本人新书《总裁的第一份工作》
其他文章:李彦宏的第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