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夫兰博卢老城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7月19日清晨7点多,我乘坐夜班巴士从伊斯坦布尔来到萨夫兰博卢,刚到就登上观景台。脚下一片高低错落的红瓦屋顶,在阳光下闪着红光,十分耀眼。



坐落在位于距黑海入口处约60千米的美丽山谷中的萨夫兰博卢老城,13世纪以来,作为贸易要道上的中转地日益繁荣,17世纪达到最辉煌的时期。







老城分为查尔休、克朗柯伊、帕拉尔三个区。最早对外开放的是位于谷地的查尔休地区,我入住的旅馆就在这个区。



沿着街巷,马具匠、鞋匠、铁匠等的作坊兼住宅的土耳其民宅连成一排。

继续往前,便是这个区最著名也是最壮观的建筑——商队驿站。作为萨夫兰博卢最繁盛时期修建的建筑物,除住宅外,首推从1640年到1648年修建的商队驿站。








旧土耳其浴场的入口大厅。入浴后的人们围坐在中央的泉水旁饮茶,或在后面的单人房间里休息,消磨时间。

在萨夫兰博卢的两天时间,是这次土耳其之行最轻松、最惬意的时光。


一般来说,土耳其民居找不到特定的形式,因为不同的地方各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且多数情况下从住宅的形式可以看出受气候影响的特征。但是,在奥斯曼帝国时代,所谓“土耳其民居”的建筑模式逐渐产生了。萨夫兰博卢就有许多这样的民居,而且在这里可以见到土耳其民居建筑上独具特色的使用多种多样木材的范例。
钻进狭窄的街巷,一眼就认得出所谓的“土耳其民居”。它们第一层的地基和墙壁由石头筑成,有的是雕刻精细的琢石,有的只是简单地把石头排列垒砌在一起。第二层用木柱、木梁搭起架子,墙体由混合有稻草的土坯垒筑,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我参观了其中一幢。在外观上呈现很大差异的土耳其民居,在各个房间的配置、室内的结构式样上却可以找到共同点。部分房间没有功能上的区分,既做寝室,又当饭厅;既是工作地点,同时又是起居室,这一点也是共通的。原则上,民居的第一层用做家畜棚、仓库,有布置着花坛、菜园、水井、洗衣场、亭子的中庭。中庭的角落设有厨房和厕所。楼上则是生活的场所。而且,一幢房子里有时也分别建有“夏天的房间”和“冬天的房间”。二者设置在不同的方向,特别是窗户的大小有很大差别。


傍晚,登上政府大楼所在的山顶,俯瞰老城。此时,响起高亢、悠扬的宣礼声,回荡山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