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从圣加仑、阿彭策尔、莱茵河畔的古城到苏黎世,强烈感受到德国对瑞士东部城镇的影响。人们说德语,喝啤酒,吃香肠,徜徉在充满德国风情的木结构建筑间,这让还未去过德国的我,仿佛身处其中。现在来到巴塞尔,它与德国和法国交界,受这两个国家“基因”的影响,这座城市充满独特的文化氛围,是人们眼中一个独具“混血”范儿的低调的土豪城市。

















这次选择来巴塞尔,主要是为了欣赏那些世界著名建筑家设计的现代建筑作品。不过,本人不是学建筑出身,之前做功课也不够深入,现在回看发现错过了不少,非常遗憾。
巴塞尔的第一站是丁格利博物馆。这是于1996年落成,由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专为永久收藏20世纪艺术家让·丁格利作品而建的博物馆。丁格利是瑞士的画家和雕塑家,以动态艺术成名。他擅长以废旧金属、齿轮、塑料管、马达等为材料,创作出有如机械装置一般可以运动的雕塑作品。展馆中的很多作品都是可以动的,尤其要注意地上的红色橡胶球,只要踩上一脚,连接的作品就会动起来,十分有趣。



马里奥·博塔还设计了国际清算银行。最早是1995年为UBS银行设计的建筑,1998年移交给国际清算银行。独特的圆形建筑加上条纹形状看起来非常漂亮。旁边的街景。只有永动的金属平面人塑像手举铁锤孜孜不倦地一起一落。
巴塞尔是瑞士著名的双子星组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的大本营。他们的名字也许不好记,不过提起北京的“鸟巢”应该都知道,它正是这两位的大作。巧的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都是1950年出生于巴塞尔,还都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他们设计的建筑作品分散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国际样品会场是春季举办珠宝钟表交易的场所。高达105米的博览会塔楼共31层,是瑞士最高的居住建筑。





大厅上方巨大的琢面光墙,让人仿佛置身科幻电影。


同样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设计。绍拉格是一个非传统意义的现代艺术品仓库,兼具展览功能,主要面向博物馆工作人员、学者等专业人士,对公众开放有限,只能在外面看看。建筑物看上去像一个四方形的箱子,少门少窗,十分奇特。

莱茵河畔的罗氏1号大楼是巴塞尔最显眼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是瑞士最大制药公司霍夫曼·罗氏集团的总部。也是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





第二天,我们坐车越过德国边境来到维特拉设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维特拉设计博物馆,一个白色的建筑动态雕塑,由弗兰克·盖里设计。之前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曾被他的大作——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奇特造型所震撼。这位加拿大出生的美国人,是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这次他把建筑约束于白色立面、锌皮屋顶和一个由简单几何形态组成的立方体体量中,充满动感。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完工后,紧接着是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混凝土建筑“消防站”。它是哈迪德女士的处女作。硕大的帆状屋顶是为了庇护设计园的志愿消防队而设计的。


















维特拉设计园这片建筑拼盘的新成员是卡斯特·奥莱设计的金属巨塔,同其他建筑相比,它似乎更极致地体现了费尔鲍姆对设计的追求。奥莱设计的建筑物高达30.7米,塔顶是一座时钟。时钟的指针每十二个小时会短暂合成一次维特拉公司的LOGO,绝佳展示了极繁主义的特质。但仿佛以上这些细节都还不够似的,这座巨塔被长达38米的滑梯缠绕着。看来,万花筒般的复杂多样才是维特拉的标志特征。


目前最新添加的建筑物还是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2016年完工。它的外观看上去像是由手工砖块建造,简单的山墙屋顶,完全没有窗户。简洁、庄重的外表凸显了存放在其中的物品的文化价值。

逛了一圈,赞叹不已。在21世纪的设计领域,维特拉的野心看来就是要让这里的新兴创意去影响住宅和工作场所的设计,以及我们所购买的产品的制造方式。设计,在这里,是一种极端严肃的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