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丘比丘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8月9日清晨6点10分,在奥扬泰坦博镇火车站坐火车前往马丘比丘。这个著名的景点让所有到访秘鲁的游客花了不少钱,但一切都很值得。近2个小时后,火车抵达热水镇。随人流来到街上,当即被等候坐车去马丘比丘排队的队伍吓到,像条长蛇,一眼望不到尽头。排上没多久,又被告知需先买好巴士票,幸好前面两位日本年轻人帮忙留位,这才没有重新排队。
9点半,进入景区,爬上山坡,那个在照片上看过无数遍的马丘比丘终于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它位于蓊郁的安第斯山脉的重峦叠嶂之中,乌鲁班巴河左畔险峻陡峭的山脊之上,堪称南美风光最秀美壮观的遗迹。这座由若干台地组成的古城,亘古的山顶、层叠的石阶与台地相连,面对着这座由雄伟壮观的安第斯山衬托着的保存完好的古城遗址,任何赞美的话语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这座印加帝国的古城位于海拔2400米处,乌鲁班巴河从海拔600米处呈U字形潺潺流向山麓,河两边是峭立的悬崖,悬崖绝壁后面耸立着海拔2700米的圆锥形的瓦伊纳·比丘山(意为年轻之山)。






主神庙是用坚固的巨石砌成,其别具匠心的砌石技巧实在令人钦佩。与其紧挨着的建筑称作“香殿”,其入口两旁的立柱用的是著名的32角形的岩石。


在神庙林立的台地最高处,有一座用1.8米高的整块白色花岗岩巨石加工而成的“栓日石”祭坛。有人认为这座祭坛相当于日晷,是每年冬至神官举行“栓日”仪式的地方。神庙群对面是高墙环绕的棚户区,以及被称作“圣人街”的贵族宅邸。



“萨克萨瓦曼神庙”中形状酷似山鹰的祭坛。据说,山鹰是印加人供奉神灵的祭品,今天在安第斯地区的祭祀活动中仍沿用印加时代的习俗。

在里面逛上一圈,就会发现,马丘比丘的城市建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狭窄的石板路和石阶将城内的各个区域连为一体,而层叠的石阶又与山坡巧妙连为一体,仿佛天造地设一般。这一切都充分显示出印加建筑大师们高超绝伦的技艺。









站在乌鲁班巴河畔看不到城堡中的建筑,但从山顶却可以俯瞰到整个山谷。尽管这里地理环境优越,但正因为此,在这里建城需要相当多的劳力和一定的技巧。有些建筑依山造势,只将原有的花岗岩石略作加工而成,但大部分建筑石料都需要人将它们运到山顶。有些花岗岩条石巨大无比,要把这样的巨石运到山上需要很多劳力。
另外,印加人兴建的灌溉水渠也体现了其令人叫绝的建筑技术。印加人在山坡上架桥,将石头凿成水渠,通过水渠将湍急的泉水送往16个汲水站,再由汲水站向各地区供水。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修水利工程,完善灌溉系统,并从海岸地带收集鸟粪作肥料,使玉米、红薯和古柯的种植在这里成为可能,那山坡上的层层台地不就是耕作的梯田吗?而据宾厄姆教授推测,这个地区被废弃的原因很可能是泉水渐渐枯竭,难以向安第斯一带供水所致。
贴合得十分紧密的石壁和台地的人口均表明,这座古堡建于1450年前后。它看上去不像是印加人用来藏身的隐遁之处。马丘比丘被发现后,人们相继在这一带连绵不断的群山中又发现了其他遗迹。有人由此下结论说,马丘比丘只是印加帝国东部边境线上的要塞群的一部分。果真如此的话,那为什么西班牙人和后来成为他们同盟的土著人不知道马丘比丘呢?这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专家从对神庙、宫殿、住宅和梯田的考察得知,这里的人们曾享有高度的文明。然而,马丘比丘由谁而建?这里的人们曾过着怎样的生活?后来它为什么又被人们废弃?这些历史至今仍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天它们兴致极高,当着众多游客的面,公然调情、交配,引得观看的游客(尤其是男性)发出阵阵尖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