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罗斯旧矿山镇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8月27日周六下午3点多,我们从特隆赫姆出发,坐车前往勒罗斯镇。
在靠近北极圈与瑞典接壤的国境线附近,有一个曾经作为矿山镇而繁荣的勒罗斯镇。当1644年铜矿脉被发现后,国王克里斯琴四世积极推进铜的采掘,接收了很多来自德国的移民充当劳动力。很快,小小的农村迅速发展为矿山城镇。1977年,矿山关闭,镇上的建筑物被完全修复,当时独特的风貌得以流传至今。










站在街头,好像时间静止了似的,勒罗斯的古朴风貌使我们这些前来观光的人产生了仿佛回到几世纪前的错觉。










想当年,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从事矿山劳动,是多么残酷的事。
勒罗斯靠近北极圈,海拔600米的小镇在漫长的冬天寒冷至极。这一地区从9月中旬至次年3月末的冬季终日不见阳光,昼夜天空昏暗,气温降到零下30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要承受极其艰苦的考验。



我们到勒罗斯时才不过近8月底,夜里的气温就已近零度,俩人在挪威第一次感觉到冷。










而与此相反,位于镇中心的历代矿主和官吏们的公馆却是富丽堂皇。

























街上大致保留了1679年遭受毁灭性火灾前的样子,沿着由冶炼场运出的废渣所形成的矿渣山而建的矿工们低矮污黑的小木屋也依然如故。



想当年,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从事矿山劳动,是多么残酷的事。
勒罗斯靠近北极圈,海拔600米的小镇在漫长的冬天寒冷至极。这一地区从9月中旬至次年3月末的冬季终日不见阳光,昼夜天空昏暗,气温降到零下30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要承受极其艰苦的考验。




我们到勒罗斯时才不过近8月底,夜里的气温就已近零度,俩人在挪威第一次感觉到冷。


此外,他们的工资极低,虽能购买到寒冷地区不能生产的谷物,但作为重要食物的牛乳及乳制品仍需自给,因此经营畜牧业的工人日益增多,农场开始在城镇周围兴起。这样,就形成了由矿井、矿工住宅、农场等交织成的勒罗斯镇的典型景观。



当时的人们一旦移居国外,几乎就再也没有重返故国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回国的办法,二是国王颁布了禁止回国的法律。因此,他们无可选择,必须适应新的环境。



定居在勒罗斯的外国人经过数代之后,已彻底被当地文化所同化,从而更加速了自身古老传统的遗失。





小镇的中心建筑是那座漂亮的教堂。直立而高耸的教堂是分布着木结构建筑的勒罗斯镇的象征。教堂有象征矿山工人的铁锤式的白色钟塔。人们把这座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教堂叫做“矿山镇的装饰品”。
教堂是1650年用木料建造的,经过130年后已经显得狭窄了。
1784年建成的石结构教堂保留至今,是当时拥有2000多人口的勒罗斯惟一的石结构建筑。过去矿山工人们曾经住过的木屋,宛如守护教堂一般聚集在其四周。




而与此相反,位于镇中心的历代矿主和官吏们的公馆却是富丽堂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