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卫城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办完入住手续,放下行李,两人迫不及待出发,沿卫城城墙外围走上一段,顺便买了两张27日周六晚阿迪库斯音乐厅的票,上演的是歌剧《蝴蝶夫人》。
傍晚,爬上附近山头,远眺卫城遗址,俯瞰雅典市中心,从夕阳西下直坐到华灯初上,壮观景象终身难忘。
这块高地海拔60至70米,面积约4平方千米,除西侧外的三面都是断崖绝壁,地势险要。
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迈锡尼时代,这里修建起坚固的城墙,成为王宫所在地。大约从公元前800年开始,高地脚下逐渐形成城市。人们在高地上修建起以祭祀城市守护神——雅典娜女神神庙为首的、用于礼拜的各种建筑,卫城逐渐发展为一块圣地。
后被破坏,又经复兴。公元前5世纪,在重建工程后面积得以扩大的卫城高地上,伯里克利建起了众多驰名世界的雄伟神庙。在其复兴卫城的构想中,单纯的修复并不是主要目的,真正目的在于炫耀雅典城邦的实力。在伯里克利时代,以卫城山门为首,一座座神庙拔地而起,工程耗时40年,在伯里克利去世时仍未完工。只是在这些建筑物中,今天依然保持着昔日风采的已经为数不多。
由建筑家姆奈西克里设计的卫城山门具有与众不同的结构,他使用了距雅典较近的彭德里贡的大理石和埃莱夫西斯产的青色大理石,并把这些石头巧妙地搭配起来,建造成一连串排列整齐的门廊。
这座正面长约18米、侧面长近13米的壮丽山门在当时绝无仅有,显示出卫城圣地不同寻常的重要性。
紧靠山门右前方的是祭祀胜利女神雅典娜的规模较小的雅典娜·奈基神庙。它凌驾于圣道上方,仿佛伸出悬崖之外。
在卫城建筑中,平面结构最复杂的神庙是位于山门后方左侧、与帕提侬神庙相向而立的厄瑞克提翁神庙,它是伊奥尼亚式神庙的代表性建筑遗址。
这里同时祭祀着若干神和英雄。在建庙碑文中,这座神庙被称为“有古老神像的卫城神庙”,所谓的“古老神像”,指的是雅典娜·波利亚斯神像。从宗教意义上来讲,厄瑞克提翁神庙的历史远比帕提侬神庙更为悠久。这座建筑物之所以拥有奇特而复杂的平面结构,可能是由于它修建在一块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并且祭祀着众多的神灵。从东侧望去,它像是一座有正门柱廊的伊奥尼亚式神庙,
然而靠近些看,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在两侧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突出柱廊的狭长的四方形。数年前修复的卡里阿提德柱廊,是厄瑞克提翁建筑最优美的部分。这是一个从建筑物西南端延伸出去的小型柱廊,6根姿态优雅的女人像列柱支撑着屋顶。
整座建筑突出地反映了把厚重的多立亚式要素与优雅的伊奥尼亚式要素融合在一起的古希腊古典理想,其白色大理石结构所产生出的朴素之美被誉为希腊的精神美。帕提侬神庙的建设同样使用了彭德里贡产的大理石,这种大理石的色调随着光线的强弱而不同,一天之中会出现数次变化。在万里碧空下闪闪发光的白色大理石,与19世纪新古典主义者们赞颂的古代概念完美一致。
然而,古希腊时期的卫城景观与我们今天见到的闪光的白色神庙群是迥然不同的。那时,神庙的柱楣以上部分都涂抹着以红色和蓝色为主的彩色。原本在帕提侬神庙正殿上方有浮雕《泛雅典娜节》,连续的画面描绘了节日的游行队伍以及在一旁观看的众神,作品绕正殿一周,全长约160米。现在,大部分作品都被移到卫城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巴黎的卢浮宫中保存和展出。
另一座更厉害,迄今还在使用,它就是阿迪库斯音乐厅,一个富有的罗马人希罗德·阿迪库斯为纪念自己的妻子修建的剧场,建于公元161年,发掘于1857年至1858年。
走进剧场才发现,座位实在简陋,只是在石头上放了块软垫,不过雅典的女士们可不在乎,全都盛装出席。
借着两边银幕上的英语翻译,总算能听懂个大概,就是座位没有靠背,时间长了,腰酸、脖子疼。演出非常成功,我在被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深深感动之余,更叹服于这古老的剧场与现代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