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物浦印象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走出巴士站,20多分钟后,位于艾伯特码头附近的青年旅社出现在眼前,这栋获过奖、装饰着甲壳虫乐队纪念品的公寓大楼号称是英国最舒适的一家青年旅社。刚进门,前台工作人员便问我:“今晚有球赛,是利物浦队与西班牙的一支球队,要球票吗?”当时哪有心情去看球赛,只想赶紧找店买储存卡。放下行李,拿着他们为我画的地图,直奔市中心商业街。走进一家照相器材店,居然没有大于8G的卡,只得再去另一家,这家倒是有16G的,不过仅此一件,价钱也贵得惊人,150多镑。哎,谁让我没有照顾好移动硬盘呢,现在就是再贵也得买了,最后狠狠心花了近200英镑买下16G卡和一个新的摄影包。
记得来英国前,设计创意学院的一位教授曾与我谈起过利物浦,他说:“80年代看到的利物浦一派萧条景象,现在情况大有改观,尤其在设计与创意方面,很有新意。”在艾伯特码头,我感受到了这种转变。275公顷的水域周围是巨大的铸铁柱子,还有壮观的五层楼仓库。
这些红砖建筑现在被重新定位,一系列博物馆以及餐厅、酒吧的入驻,人气十足。
在对建筑遗址进行修复的同时,还新建了一些时髦的建筑物,这些新老建筑聚集于水域四周,阳光下,其美丽的倒影像幅油画。
这里曾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吸引着来自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大量移民,在1830年至1930年间,900万移民就是从艾伯特码头北面的栈桥头出发,投向新大陆的。再往北走,出现三幢建筑,都是爱德华时代风格的,看上去有些眼熟,又想起那位教授的话:“上海人到利物浦会感到特别亲切,因为在那儿可以看到跟外滩相似的大楼。”果然如此。
这并称为“三雅”的建筑,是利物浦全盛时代的见证。最南边矗立着1907年完工的利物浦港口大楼,穹顶模仿圣保罗大教堂,紧挨着的是意大利宫殿风格的大楼,最后是1911年落成的皇家Liver大厦。三幢建筑前有一个大广场,那天下午非常热闹,人们唱歌、跳舞,音响震耳欲聋,像在举办一个大派对。奇妙的艾伯特码头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因为离青年旅社近,有空就能过来坐坐。
大楼建于1854年,近几年进行过维修,共花费了2700万英镑。不过有意思的是,它最早是作为法院和音乐厅修建的,也许法官在这里做出裁决,然后听听弦乐四重奏放松神经。
有它的指引,找到中国城相当容易。记得在一家四川饭馆,遇见一对中国夫妇,妻子在英学习、工作了十年,后携丈夫一起移居英国,住在威尔士的一个小镇。那天这位看上去像她父亲一样的男人向我抱怨说:“整天吃、喝、睡,无事可干,这日子过得感觉天天在等死。”妻子则回应道:“多少人想移民过来,他倒好,好不容易办出来了,现在开始埋怨我了。”两人发泄一通后,坐车看房去了,说是利物浦的房价相对便宜。也就在这中国城,服务员告诉我:伦敦发生大骚乱,利物浦昨晚也有人游行,当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