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草地运动(上)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上午11点半,与其他10多名游客一起,在一位中年女士的带领下,我们的温网之旅开始了。1877年,温网首次在温布尔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块场地举行,当时仅有男子单打比赛;
1884年,全英俱乐部增加了女子单打和男子双打比赛;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于1913年加入。1922年,锦标赛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场地。虽说英国人对锦标赛甚为骄傲,但令他们苦闷的是:英国男性自1936年的佛瑞德·佩里之后再未获得过单打冠军;
而最近一次英国女子单打冠军则是在1977年由弗吉尼亚·韦德获得。
比赛期间,所有草场每日都要进行修整,草场植被、坚硬程度也要每日进行测量,而草的高度严格保持在8毫米。
记得那次有位游客蹲下身子想触摸一下草地,当即被跟在我们身后的一名工作人员阻止,可见他们有多宝贝这些草了。
草地球场有个特点,就是球落地时与地面的摩擦小,球的反弹速度快,这对球员的灵敏度、奔跑速度、奔跑技巧等要求非常高,很多球员便利用此特点大打“攻势网球”,发球上网、随球上网等各种上网强攻战术几乎被视为在草地网球场上制胜的唯一法宝,只是底线型选手就常常无功而返了。有意思的是,几乎每年的温网都必定会碰上雨天,由于是草地球场,一旦下雨就必须由工作人员拉起雨罩保护球场,这成了年年上演的经典画面。
走进球场参观最令人兴奋。那个装上可折叠屋顶的“中心球场”,是举行决赛的地方。
一号球场在1997年经过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邻中心球场的原址搬到了一个新的可容纳更多观众的专用场地,通常举办单打的四分之一决赛。它还拥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来让聚集在场外山坡上观战的球迷欣赏比赛。
二号球场拥有“冠军坟墓”的称号,因为在此地进行比赛的种子选手通常被排名较低的对手所淘汰。曾经的受害者包括了阿加西、费德勒和桑普拉斯,在2005年的第一轮还差点将蒂姆·亨曼拉下水。
绕球场又转了半圈,这才找到入口处,外面有座博比·摩尔的雕像,他是英格兰队获得1966年世界杯冠军时的队长。
这次给我们做导游的是位年长的绅士,身材高大,一身黑色西服,头发灰白,眼睛炯炯有神。他首先问了每个人的国籍,我悄悄躲在后面避开了,不料在进入球场的通道里还是被他发现,聊了几句后,居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站上观众席,球场的巨大规模令人震撼。
这座建于1923年,重建于2003年的大球场,于2007年重新投入使用,并承办了当年的英国足总杯决赛。现在的温布利大球场耗资达7.8亿英镑,有90000个座位,及可浮动关闭的顶棚,是全世界最大的可封顶式体育场。今年的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就是在温布利这座欧足联五星级足球场举行的。大球场的看台共分为三层,下层34303个座位,中层16532个座位,上层39165个座位,每个座位在每个角度都有非常好的看球视野。
而就在我穿梭于座位席拍照时,导游先生又盯上我了,大声喊道:“还在那儿拍照的上海小姐,可以走了吗?”接下来参观新闻发布厅。原以为大伙坐下来听导游介绍一番就离开,哪知这位老先生居然将团友们一一请上台,自己充当主持人,现场采访,感觉像真的,结束后还主动为每位游客拍照留念。
我是被老先生第二个叫上台的,“喜欢足球吗?”他靠近我,俯身问道,“喜欢,不过最近更喜欢西班牙足球,尤其是巴萨俱乐部,去年夏天刚去参观过。”这样的回答,顿时引来现场团友的哄堂大笑,可能觉得这太不给英国人面子了。当时,老头眼睛瞪得好大,做了个鬼脸,随即发问:“那你最喜欢巴萨的哪位球员?”“梅西。”我顺口说出这个名字,大伙又笑了。走出运动员休息室,
老头选出一男一女两位小朋友站到门口,并让大家分成两队,排在他俩身后,就这样,两支球队迅速组建完成。此时的老先生显得非常兴奋,站在队伍前头大声喊道:“活动起来,都活动起来。”大伙开始不由自主地跟着他又是搓手又是蹬脚,可他似乎还不过瘾,又让两队比拼喊口号以示决心。经这么一折腾,感觉现场所有人都像那即将被放出的公牛一样,充满杀气。门开了,不知道是不是刻意安排,场内传来运动员入场音乐,以及球迷喊出的震耳欲聋、节奏感十足的“英格兰,英格兰”,当时我不清楚别人的感受,反正自己是热血沸腾了,就像一名真正的英格兰球员,上场去为英格兰而战。不过有趣的是,当时场边正站着一长排人,可能在搞什么活动,见我们这样出来全都乐了。
体验还没结束,比赛完了总得颁奖吧,这是最后的节目。大家排队登上主席台依次举起、抱住或亲吻冠军杯(当然是假的),前方还有一位女摄影师负责拍照,为每个人留下胜利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