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一个人旅行,如果说在西班牙大多数时间可以享受单人房的自由和舒适,那么在英国就得尽可能多地选择青年旅馆,尤其是在伦敦这样高物价的大都市,更何况还要在此呆上十多天呢。
在希斯罗机场乘坐电梯进入伦敦地下,钻进“管子”似的地铁,又换乘两次,终于爬了上来,那家青年旅馆就在地铁站的对面。不过确切地说,这里更像是外国学生聚集地。办完入住手续,进入迷宫般的通道,昏头转向中找到那间10人屋,居然在地下二层,而卫生间和浴室却在地下一层,够不方便的。好在,空间较大,每人有一个可上锁的储物柜,甚至还有遮帘,既享有私人空间,又不影响别人(这在其他青年旅馆未曾见过)。然而一躺上床,缺点全暴露了。隔壁洗衣房发出的机器轰鸣声和年轻人嬉笑打闹的尖叫声让人心烦,更糟的是地底下还有条来回穿梭的地铁,其呼啸而过的巨大声响仿佛就在耳边,让人心跳加速,无法入眠。
当初办入住手续,那位黑人小姐递给我一叠早餐券,心想还有这等好事?便问了句:“包括早餐?”得到肯定答复后,一阵狂喜。第二天早上,兴匆匆走进位于地下一层的餐厅,丰富的早餐品种让人垂涎欲滴,正想多拿几样,却见右边人们排队等着付账,一打听,再仔细看了看手中的券,这才发现原来每张券只值2.25镑,不够的还得自己出,当时没带钱包,只能点一杯热牛奶和一个羊角面包。
与上海潮湿、闷热的底楼不同,生活在伦敦的地下室,倒不觉得闷湿,相反温度恒定,空气干燥,只是永远搞不清外面天气如何,于是趁每天早上去吃早餐经过正门时,瞧瞧天,再感受一下冷热,这才决定一天的穿着。不过后来发现,伦敦的天阴晴不定、变化无常,光凭早上的判断远远不够。刚才阳光灿烂,转而阴云,随即阵雨,难怪英国人有随身带雨伞的习惯,而对付小雨很多人甚至都不用撑伞,因为知道雨很快会停。我呆在伦敦的那些天里,多数是多云天气,感觉这漂浮在伦敦上空的云似乎永远都不会消散,它喜欢折腾人,唯独对无处不在的草地和树木疼爱有加,有时我会这样想象,整个伦敦就像一个巨大的花房,天空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它,时不时浇些水,水量控制得恰到好处,再洒点阳光照照,强烈了便赶紧将太阳遮住,难怪这里的花草树木碧绿透亮、花团锦簇、枝繁叶茂。


刚到的那天下午,逛了逛附近的摄政公园,这里从前是皇家的一处猎场,由约翰·纳什在19世纪初设计,如今成为伦敦人运动和休闲的露天场所。



踏上诺大一片地毯似的绿草地,看着人们跑步、打球,以及与孩子玩耍的身影,就不住地感叹:要是上海市中心也有这么个大公园该多好啊!这样咱们那些喜欢遛弯、打拳、跳舞、耍剑的中老年人就不至于老挤在一块了。




“人在伦敦,像只老鼠,白天见光,晚上钻洞。”这是我在伦敦地下生活的写照。不过,千万别小瞧伦敦的地下空间,“二战”时它可发挥了重要作用,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的军事总部就设在地下,既隐蔽又安全,

而如今,伦敦富翁为扩大住房面积,正向地下发展,以挖出更多空间享受生活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