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吴哥寺庙

分类: 行走故事 |
它是第一座完全使用砂岩修建而成的吴哥寺庙。
中心塔高约50米,周围有四座相对较低的宝塔,这种呈梅花状的排列在吴哥的寺庙山中非常典型。虽然由于国王之死而未能竣工,倒使得这座纯然未作任何装饰的寺庙别有风味,而且其建筑在原有台基寺院的基础上采纳了新的回廊样式。正是由于其未全部竣工,所以为破解此前的各种存疑提供了线索,其建筑方法、工序、石料的砌法、组合方式等可供后人研究。塔高寺的建筑技术,使其后建造宏伟的吴哥窟等寺庙成为可能。
这座寺庙的结构与众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皇室修建,这也正是其位置略显偏僻,远离国都中心的原因。1968年得到部分修复的豆蔻寺,墙上精美的砖刻尤为醒目。
这里有雕刻精美的浮雕及装饰图案,被认为是吴哥古迹群中最出色的寺院。
它于1914年被发现,1936年完成修复。该寺北经楼的西侧山墙上刻画精致的浮雕。
描写古印度一首叙事诗《摩婆罗诃多》中的一个场面,讲的是毗湿奴神的化身克利什那复仇的故事。这座寺院的建筑和雕刻在美术史上被称作班迭萨雷式。
寺庙很大,位于一座700米乘800米的长方形围墙之内。中央圣殿建于1191年,四条拱状长廊以中央圣殿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
这座寺庙有两处地方令我印象深刻,一是东门外侧的护墙处长着的两棵古树,巨大的树根盘结在一起,枝干高耸入云;
还有就是那座造型奇特的希腊式两层建筑,真不知道是派什么用场的。
小岛周围的水池里曾有四座雕像,如今只有一座保留了下来。雕像造型奇特,马身人腿。
它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传说观世音菩萨曾经化作飞马从一座食尸鬼的岛上救出一群遭遇海难的人。这些水池曾用来进行宗教的洗礼仪式,水从中心水池,经由装饰性喷管流入外围的四座水池,如今在水池的各个轴仍能看见这些喷管,它们分别呈象头、马头、狮子头和人头的形状。
砖结构的神殿墙上巧妙地排列着许多洞眼,它们是最初用来固定表层石膏的。
寺庙底部各角雕刻着身披甲胄的大象。
而位于该寺南侧的比粒寺,建筑时间要比它晚15至20年,也是由罗真陀罗跋摩二世修建。这座三层的金字塔形建筑,顶层的五座正方形神殿按梅花状排列。
砖结构的圣殿表层也曾经装饰着石膏浮雕。可以说,东梅奔就像是比粒寺的小型版本。
而位于吴哥王城南门西南方的巴云寺,则是吴哥附近为数不多的砖结构建筑。
另外还有一座吴哥附近唯一保存下来的大桥——思宾玛(石桥),仅剩一个拱和几个桥墩。
9世纪末兴建的供奉湿婆神的神牛寺,六座石厅面向东方,排成两排,上有三头神牛,每座宝塔的门柱上还精心篆刻上古印度语梵文,且都由砂岩石雕和石膏浮雕作为装饰。神牛寺的石膏浮雕是吴哥保存最完好的。
面向东方的寺庙包括一座砂岩结构的五层中央金字塔,两侧有八座砖和砂岩混合结构的宝塔,另外还有两座小型圣殿。
寺庙被三面同心墙和一条护城河所包围。中心寺庙的头三层每个角落都有保存完好的石像,第三层上共有12座佛塔,每个方向四座。
而距离暹粒以南12公里的荣寺,也是同一时间同一人修建的,它高踞小山之上,是俯瞰洞里萨湖周边青青稻田的绝佳观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