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迈索尔继续向北,经霍斯佩特,穿过大片的甘蔗田、香蕉园,当眼前突然出现很多造型怪异的巨石群时,也就意味着我终于进入了那座历史上14至16世纪曾经统治整个南印度疆土的印度教王国维贾亚纳加尔帝国的梦幻之都——亨比。
栋格珀德拉河畔的亨比旧城,原来叫做维贾亚纳加尔。栋格珀德拉河古名“帕帕”后来演变成为卡纳拉语“亨比”。土著的帕帕女神与印度教的帕尔瓦蒂女神是同一个神,沿河的毗鲁帕克舍大寺庙是献给其夫湿婆神的,也叫帕帕帕提寺庙,至今仍用来做礼拜。
清晨,登上马堂加山的山顶,远眺已成为废墟的维贾亚纳加尔都市遗址。这座印度南部最后一个帝国的首都,就像刚刚从晨光中醒来,充满生机。
环顾四周,到处散布着石头块。据传说,这是帮助罗摩王子的猴子援军哈奴曼投向敌人的。
在容易迷失的道路上,以高超技术建造的12座主要寺庙为首,建有各种神庙和瞭望台、柱廊和浴室、要塞和宫殿等,
它们分布在这广阔区域内,组成一个庞大的野外博物馆,
向人们展示着印度南部德拉维达式的建筑文化。
伊斯兰势力加紧武力进攻德干高原,印度教教徒顽强抵抗,亨比就是印度教教徒战胜伊斯兰势力后建立的印度教王国的首都,是为阻止从印度北部南下的伊斯兰军队,于1336年开始建造的新首都。在此后不到100年的时间内,这座旧城成为有坚固堡垒守护的大城市。
克里希纳·迪瓦·拉亚国王(1509年-1529年在位)统治时期,维贾亚纳加尔王国处于鼎盛期。据16世纪葡萄牙商人德明戈斯·派斯所著的《维贾亚纳加尔王国志》记载:七层壁垒包围的王宫具有世界一流的防卫系统,数条大路通向首都,每条路长都在1千米左右。各寺庙正面面对这些大路,到宫廷举行仪式和寺庙祭祀时,人群就排成长队。沿大路设有石造的拱顶,拱顶用花岗岩建造,一般为两层,在一排排细柱上架有数顿重的石梁。
此地之所以被选为王国首都,是因为自6世纪以来这里就是圣地。此后,随着众多寺庙的建造,这里也成为训礼者聚集的一大宗教城市。
在亨比为数众多的寺庙中,建于赫马库塔山丘上的小寺庙群是早期的作品。10世纪前后,即维贾亚纳加尔王国建立前,这座城市的人们就在俯视栋格珀德拉河的巨大岩石斜坡上开始建造寺庙,现在还保存下来7座。中等规模的寺庙代表,是位于宫廷地区的拉玛昌德拉寺。
拉玛昌德拉寺内的安曼神祠(神妃堂)(左边),一层是石造,二层是砖造。此神祠比主神祠建成要晚,雕刻密度大。
该寺建于15世纪,是为印度古典叙事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王子而建造的,也叫哈扎拉·罗摩寺。
作为皇家礼拜堂,其外壁和内部都有精美的雕塑。
院子有厚厚的石壁做围墙,东面和北面都有入口。
引人注目的是围墙外侧的众多浮雕,刻画有动物、乐师、士兵的形象,一层层依此排列。



另外,城内还有献给英雄神——克里希纳的大寺庙。
城市西部还保存有巨大的人狮像。
毗湿奴神的化身——人狮坐像。坐像雕刻在高67米的岩石上,4只胳膊都已损坏,上边是7个头的眼镜蛇遮檐。
罗摩王子、克里希纳、人狮像都被看作是毗湿奴神的化身。
城市最北端,蜿蜒曲折的栋格珀德拉河畔,建有维塔拉寺。它不仅是城市最大的寺庙,而且它的高度和雕刻密度也很出众。这座寺庙建于16世纪前半期,是为纪念克里希纳·迪瓦·拉亚国王战胜奥利萨王国的战绩而建造的。院内长廊三面都有大门,除主殿堂外,还整齐地建有众多的神祠和石造花车。
维塔拉寺中院的花车。两头大象拉着带车轮的石造花车,上部像寺庙一样建造得非常精致。在寺庙前建造这种花车形的石头殿堂,在中世纪的印度很盛行。
主殿堂圣室旁边有封闭的礼拜堂,再旁边是开放的礼拜堂,
维塔拉寺的开放式大礼拜堂,呈雁行外观,基座、柱子、屋顶都有精美的雕刻。虽然都是单岩柱,但朝向不同的柱子呈束柱状,再配以动物雕刻和几根小圆柱,显示了极其复杂、精细的工艺。这里是排列着56根柱子的大厅,犹如梦幻世界。
其内部的华丽令人惊叹。这是维贾亚纳加尔风格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