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胡马雍陵 |
分类: 行走故事 |
从清真寺里出来,我便马不停蹄地直奔胡马雍陵,德里另一处非常吸引我的地方。这个外表看起来不如泰姬陵美丽的陵墓,却是莫卧儿王朝陵墓建筑的典范,其中的故事更是需要大书一笔的。
从中亚细亚来到印度,创建了大帝国莫卧儿王朝的是文人皇帝巴布尔(1526年-1530年在位)。其子胡马雍(1530年-1540年、1555年-1556年在位)于1530年继承皇位,成为第二代皇帝。但他并不是一位有能力的统治者,只是爱好诗歌和葡萄酒,缺乏政治与军事才能。即位10年后,作为皇帝的权威就荡然无存了。
1540年,统治着东印度的比哈尔地区的总督在其领地宣布独立,并发动叛乱,在与莫卧儿王朝的第二次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以舍尔沙为名的苏丹王朝。15年后,流亡到波斯的胡马雍在波斯大军的援助下回国,打败了苏丹王朝,于1555年重建了莫卧儿王朝。他从流亡地带回了许多法官、工匠和艺术家。
这位不幸的皇帝沉醉于胜利和美酒的时间并不长,1556年1月,他从宫廷图书馆的台阶上摔下来,凄惨地死去。
胡马雍的妃子哈吉·贝古姆,又称贝古姆·贝伽,为了纪念死去的丈夫,下令在亚穆纳河附近建造帝国最壮丽的陵墓。这座奢华的工程在波斯建筑师米拉克·米尔扎·基雅斯的指挥下,于胡马雍皇帝死后9年竣工。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即该工程在皇帝死后9年才开工,在继位者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登基14年后才完工。
这座在印度首次大规模建造的伊斯兰教的纪念性陵墓,可以说是在一个世纪后的泰姬陵达到顶峰的莫卧儿建筑的初期代表作。在莫卧儿王朝之前,统称“德里苏丹国”,以及其中的洛迪王朝都曾建造过陵墓群,但与之相比,胡马雍陵一扫印度传统的柱、梁和桁架的建筑方法,而使用伊斯兰教多重尖头拱门构成建筑整体的方法。“德里苏丹国”时期陵墓建筑中常见的俗气消失了,表现出极为优雅的造型。建筑物表面的建材使用红砂岩,再用白色大理石装饰出华丽的图案,建筑物顶部是全白大理石的圆屋顶,整座建筑熠熠生辉。
工匠们吸收了波斯风格的镶嵌技术。在波斯,由于缺乏好的石材,所以使用砖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外层再用瓷砖或石头进行装饰。而在富裕的莫卧儿帝国,则大量使用天然石材,可以在上面充分施展镶嵌技术。自库巴特·乌勒·伊斯兰清真寺建成以来,长达350年的“德里苏丹国”的建筑艺术,在莫卧儿王朝的胡马雍时期达到完美的境界。
胡马雍陵位于庭园的中央,庭园被水渠划分成“田”字形,每块又被划分成更小的正方形,构成严谨的几何图案。这种构思来自波斯,被称为“四分庭园”,胡马雍陵是四分庭园在印度首次大规模应用。最早的四分庭园含有“乐园”的意思。对于生长在西亚沙漠地带的穆斯林来说,有围墙环绕,有充足的阴凉和水的庭园就是天上乐园的写照。
此后的莫卧儿王朝的陵墓建筑都以此为样板,创造了许多精湛的庭园。建筑与庭园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胡马雍的石棺安置在位于陵墓中央的墓室。墓室坐落在边长各 90米的基座上,四间正方形的墓室对称围绕着中央墓室。由于每个正方形的四个角都被切去,所以整个陵墓平面是五个八角形图案的组合,形成完美的对称结构。
陵墓的四壁形状相同,每一面都并列着三扇大拱门,中央的拱门最大,它的里侧用半穹顶覆盖着外部空间,波斯称之为“伊旺”。在波斯建筑中是四座伊旺面朝里,围着中庭,而在这里则是四座伊旺面朝外。这是在所有造型美术中酷爱雕刻的印度人的匠心独运。
高38米的中央圆顶是中亚细亚式的双层结构,圆顶的外面覆盖着白色大理石,周围环绕着由柱子支撑的伞状小塔,体现出强烈的印度艺术风格。上层圆顶的12米之下覆盖着内部圆顶,它也是中央墓室约三层楼高的天井,起着连接周围墓室的重要作用。
据说这座陵墓中安葬着约150位死者,除了胡马雍和他的王妃外,还有王子和其他重要的宫廷人员。然而,他们各自的石棺是如何摆放的,却缺乏清楚的史料记载。
在这座陵墓竣工的阿克巴统治时期,德里作为艺术之都的地位已经确立。以执行严格的经济政策而著称的阿克巴皇帝,把胡马雍陵的内部装饰得非常俭朴。中央圆顶的藻井几乎没有装饰,反而是前室的小圆顶装饰得丰富多彩。18世纪中叶曾访问过德里的维列阿姆·芬奇做过如下记载:“宽敞的房间内部铺着昂贵的地毯,石棺用白布包着,上面有天盖。前面放着主人的书籍、宝剑、头巾和靴子。”
胡马雍陵作为初期莫卧儿风格的建筑,也是王朝最不幸时代的见证。1857年,印度雇佣兵发动兵变,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1837年-1858年在位)和3位王子跟着义军一起来到这座陵墓避难。英国的维利阿姆·哈德逊将军镇压了起义后,在胡马雍皇帝的石棺旁捉住了这位末代皇帝。英国殖民者剥夺了他的帝位,只发放给他养老金,并将其流放到仰光。20年后的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宣告自己拥有“印度皇帝”的称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