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走故事 |
不过,伊斯兰教建筑与印度教建筑不同,不可以雕刻、描绘任何偶像。因为《古兰经》严格禁止,不但是神,就是人、动物的形象也不能作为装饰主题。因此,建造清真寺时,柱子和梁尽可能选择没有雕刻生命物体的石料。表面上刻有图像的石料,或是改变朝向,或是把碍眼的雕刻切削掉再用。
当清真寺的设计不能解决细部问题时,艾巴克决定大量使用印度教的建筑师和当地工匠,以推进清真寺的建设。不言而喻,与印度其他任何地方的工匠相比,印度北部工匠的技术水平是最高的。
他们虽然还不习惯伊斯兰清真寺所具有的严谨的几何学知识,但是仍然努力按照新统治者的意愿建造他们的建筑。即使如此,他们还是在不经意中表现出自己已经熟悉的传统样式。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第一,他们不习惯礼拜室那么宽敞。印度教教徒为了一对一地与神对话才到寺庙去,所以印度教寺庙不需要那么宽敞的空间。而清真寺在星期五集体做礼拜时,需要能容纳大批穆斯林教徒的场所,必须建造得宽敞。第二,穹顶和圆顶。由于不懂得用压石砌出放射状的能够托架的大跨度穹顶的工艺,所以印度工匠们就一如既往地水平式砌石头,砌到上层就逐渐减少石头,模仿穹顶的形状砌成拱门。圆顶也不是真正的圆顶,而是根据耆那教寺庙和印度教寺庙常见的传统方式建造的。因此,几乎所有的穹顶和圆顶都崩塌了,没有保存下来。
这里的穹顶也是水平砌成的,圆顶都毁坏了,但内壁保存下来的唐草图案、莲花装饰则充分显示了印度工匠精湛的技艺。
伊尔杜德米什也是奴隶军人出身,继艾巴克之后成为奴隶王朝的第二代苏丹,他确立了王朝对北印度的统治。
墓室中间,放着白色大理石石棺,背后的穹顶仍不是真正的穹顶,而是用砖石水平砌成的。
在这里首次建造了真正的穹顶与圆顶,说明印度工匠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外来的伊斯兰教建筑技术。
据刻在铁柱基部的铭文得知,这根铁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国王茶特拉的,显然指的是达普塔王朝的察德拉普塔二世(375年至413年在位)。这根铁柱是否曾在被破坏了的毗湿奴寺庙使用过,尚不清楚。但是,因为柱头上面有深深的凹痕,可以想象它曾经托着毗湿奴神或传说中的巨鸟迦鲁达的雕像。柱子是伊斯兰教侵入前被运到德里来的。
这一印度教的遗物又以其新的灵验而闻名。据说,游客只要背朝柱子,双手向后抱,如果两只手的手指恰好在柱子后面合拢,那么这人就福星高照,一生充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