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走故事 |
斯利那加的景色因为有水才有了灵性。这里有三座水量丰沛的湖泊,其间有河川与几条细细的水道交错连结,我住的船屋就漂浮在其中一条河上。船屋之所以成为斯利那加的一道独特景观,听说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时,喀什米尔并未沦陷,喀什土王不许英国人在此买地建屋,英国人只有在水上造船屋居住,他们走后便将这些船屋卖给当地生意人当作观光旅馆,后来发现观光客特別喜欢住船屋,感受这份新鲜与好奇,于是生意人便又陆续造了许多新的船屋,这便是今天达尔湖上所见的景观了。
我入住的船屋非常简朴,不像那些漂在达尔湖上的船屋那般豪华、气派,它们大多色泽艳丽,门廊和窗框雕刻得复杂而精细,再冠上“纽约”、“苏伊士”或“某某宫殿”之类的名字。有些船屋足有
50米长,前设游廊,上搭阳台,旁边还泊着一条厨房佣人船。我的船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冬季游客少,偌大的一条船只有我一个人住)里面有一条窄窄的走廊,连着两间客房,其中靠里的那间条件最好,有浴室、化妆间,还有一扇大大的木窗,坐在窗台上边欣赏水景边晒太阳真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不过,在客房里最让人温暖的莫过于那个火炉,船屋主人Taric每晚在我睡觉前都会将一块块木头放进去,用火柴点燃,然后与我聊会儿天再走。船屋的另一头是客厅,一张椭圆形的餐桌,四把椅子,两边摆放三人沙发,进屋的左手边还有一个上锁的冰箱,墙上则挂着斯利那加的风景画。最吸引我的是那扇装饰着彩色玻璃的木门,拉开木门,即使你坐在客厅吃饭也能欣赏水上风光,不过现在太冷了,还是赶紧关上为好。船屋顶上也是观赏美景的好去处,从狭窄的楼梯爬上去,四周景色便一览无余了。

刚到的那天下午,阳光灿烂,不过天气还是很冷。Taric找出他家那条看上去已有段时间没有用过的小木船,准备带我游览这条河。为此,他费了不少劲用湿抹布将座位擦干净,并铺上一张厚纸,又用黑乎乎的抹布在纸面上擦了一遍,这才拉住我的手,小心翼翼地扶我上船。小船驶离没多久,我便发觉这船在漏水,不过管它呢,两岸的景色太美了,尤其是河面上那迷人的倒影。

半途遇见Taric的朋友,将他接上船,这样他们可以轮流划船,不至于太累。后来变成一人划船,一人将船内漏的水舀出去,而我的任务就是欣赏两岸风光,并将这些美景拍下来,有时也会抽空陪他们聊会儿天。整条河上只漂着我们这一条船,戴着遮阳帽的我自然成为岸边当地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孩子们,“Hello,Hello”的喊声此起彼伏,还不住地向我挥手致意,我也只好挥手回应,举止还很优雅,感觉自己有点像希茜公主。接下来他们总会问我是哪国人,Taric就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告诉他们:“中国人。”得到答案后,他们大多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虽然冬季的两岸风光不如秋季美,但更打动我心的是岸边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如此宁静、悠闲,而且生动。那河面上的摆渡船,船工靠用手拉动横在上空的绳索让船缓缓移动,并不时与船上披着头巾的女人和穿长袍、戴绒线帽的老人聊上几句,还不忘与我打招呼;运沙船上的工人刚干完活,便从船舱里伸出脑袋,用河水洗头、洗脸,全然不顾河面上漂浮着的垃圾;岸边有位老人家坐下来舒舒服服吸了几口烟,那是一个有着长长烟管、装饰精美的烟具,然后站起身准备与其他两个年轻人一起干活。这条河里有鱼,所以还不时遇见捕鱼的人,但一般都是一、二人划着小船、手拉鱼网静悄悄地捕,不慌不忙;也有人在船上织鱼网,不紧不慢;而有些人则索性躺在岸边睡觉。女人们大多在自家院子里忙活,洗衣服、晒东西,不过当看到她们将垃圾、污物倒入河中时,心里真是不舒服,这条河可以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啊!更何况现在岸边满眼尽是塑料袋、空罐头、破布条等垃圾,污染情况已十分严重,可他们自己似乎并不以为然。
后一篇:斯利那加的水上风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