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走故事 |
丹巴的奇特之处还在于有5条河流汇聚于此,出租车沿着其中一条河流逆流而上,很快将我们带到小巴旺村。我和Liz头顶烈日,顺着山势缓缓向村子深处进发。村子里很安静,几个正在采摘花椒的村民好奇地打量着我们,没走几步,周总照片里的漂亮民居出现了,
石木结构的房子,以家碉为脊修筑成3-5层的碉楼式,外墙用白色颜料描绘的图案像花边,顶部以黑色或褐色、白色涂成条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Liz兴奋地两眼放光,抓起相机一阵猛拍。等我们爬到更高处,远远望去,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充满灵气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绿树及挂满苹果、核桃的果树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隐在密林深处的寨房。我们顺着一条小路走到尽头,居然是一户人家,犬声惊动了正在地里干活的主人,一位看上去20多岁的女子,名叫拉姆,是这家人家的媳妇。拉姆为我们沏好茶后,便领我们参观她的家。底屋是家畜圈,其上依次为锅庄室、储藏室、居室、经堂及角楼(家碉),其中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天大阳台。得知我们要给她拍照,她赶忙从卧室的箱子里翻出头饰和一件白色编织开衫,当她穿戴一新,从窗口探出头时,我不禁脱口而出:“哇,好漂亮的丹巴美女。”
虽然不施粉黛,但稍加梳洗,便气韵毕现,曲线天成。艰苦劳动的打磨没有使其皮肤粗糙、身材变形,反而显得更加健美。丹巴深厚的文化积淀、秀丽的山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玉雕佳丽。第二天我们在美人谷也见过一位美人,
尽管做了母亲,但天生的冰肌玉肤似乎永远含烟凝碧,瘦长而丰腴的体态似乎永远婉转有致,当时她正准备去县城参加舞蹈表演。我们算是幸运的,因为如今在美人谷已很难见到美女了,
大部分美人长大后都被外地来的宾馆、餐厅、歌舞团等邀请出山了,还有的由于很早就嫁人、生孩子,红颜早逝了。
拉姆听说我们喜欢这里的民居,便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起她的娘家,位于山的另一面的聂呷村。由于之前欣赏过周总在聂呷村拍的照片,我急忙打听如何前往?拉姆提出他可以带我们走一条近路,翻过这座山就到了,条件是回来后随便给她一点钱就行。二话没说,立即上路。就这样,我们跟着拉姆走上这条隐蔽的翻山小路,走田埂,穿农舍,爬陡坡,路边劳作的当地人总会停下手中活计,请我们到家里喝口水,或是采摘苹果给我们吃,为了赶路,我们只得一一谢绝,因为此时已经下午5点多了。站上山顶往下望,一幅富有动感的山寨画卷展示在我们眼前。走进村子,迎着村民们好奇的目光,我们游走在这古朴的民居世界流连忘返。
其中还看到一处未经涂抹的民居,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真像一座神秘的欧洲古堡。
经过一户人家时,女主人还硬是塞给我们一袋苹果。
离开聂呷村,在小巴旺与拉姆挥别,下山走到公路上时,已是晚上近8点了,此时路上极少见到车辆和行人,偶尔来辆出租车,Liz却嫌贵,看来只能步行回酒店了。一路上,我们两人顾不上说话,只管大踏步往前走,天色渐渐暗了,我也开始有点忐忑不安了,可一瞧身边的Liz,人家一脸严肃,大步向前,不朝两边看,半个多小时后,她突然发出“叮咚”一声,然后一脸俏皮地笑着宣布:“一公里到了。”哎,真拿她没办法。走着走着,远处再次传来汽车引擎声,我回头一看是一辆黑色桑塔纳,不是出租车,正觉失望,但见Liz突然站到路中央,伸手将车拦下,我赶紧上前请求惊魂未定的司机捎带我们回丹巴大酒店,司机和他的朋友当即表示同意。钻进小车,我偷偷冲Liz伸出大拇指,她则做个鬼脸算是回应。
第二天一早,我和Liz在门口等车时,一位背着背包的男孩想与我们拼车一起去美人谷、甲居和梭坡,Liz一见连忙请我转达对男孩的歉意,原来昨晚Liz一直将他当作服务员使唤了。男孩姓廖,是一位独自从成都来旅游的高中生。高高的个儿,浓眉大眼,笑容腼腆,脚上穿着一双裂开口的运动鞋,满口四川话。他告诉我们昨天去了趟中路乡,那儿的泥路太难走了,害得他的鞋子裂开了口,还从坡上滚下,手臂擦伤。我和Liz都很高兴在以后的旅途中有这么一位帅气男生相伴,更重要的是他能帮我们分担费用。
甲居藏寨距离县城约5公里,风格统一的嘉狨藏居像天上的星星散落在大金川河谷的山坡上,宽谷倾斜的坡面为藏居提供了一个极好展台,使一处处民居由低向高,错落有致地展开,互不遮挡,极富层次感,且色彩明快,房外所立的经幡以及房顶随风飘动的嘛呢旗,更为古村落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不过这个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庄”是要收费的,每人20元,中午我们吃饭的人家则是游客定点接待处,穿梭在这充斥着大量游客的寨子,我们更加想念小巴旺和聂呷村的朴实和宁静。
接着,我们赶往梭坡看碉楼。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称誉,全县都有碉楼分布,且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
或三五个一群,或独立于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在众多碉楼群落中尤以梭坡乡的碉楼群最具特点。
站在大渡河边的公路旁,远望梭坡乡,美丽的白色藏式民居在田野和绿树间星罗棋布,而高高耸立的黑色碉楼,却告诉我们美丽的家园与战争如影相随。司机师傅运用娴熟的驾驶技术将车开过大渡河上的一座窄桥,再看桥的那头停着好几辆无法过桥的从成都开过来游玩的自驾车。接下来的路就靠我们的两条腿了,然而整个村子像个迷宫,该走哪条路才能看到碉楼呢?这时走下来一位村民,小廖赶紧上前询问,哪知他竟然表示愿意给我们带路,后来才知道,这位村民是这里的书记,从他家的晒台上能看到整个古碉群。在书记的指引下,我们观赏到四角、五角、八角的碉楼,还登上他家的晒台拍摄到古碉群全景。这里的古碉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碉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
古碉的外形,大多为高状方柱体。四角的碉楼比较普遍,我们只在周总那儿看到过十三角碉楼的照片。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达50到60米。游走在古老的碉楼群中,我们仿佛被塞进时空穿梭机回到了那遥远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