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8年11月浙江选考30题情境-卡尔文循环的发现

标签:
转载 |
分类: 科学环保发明 |
试题研究:这次的选考和学考试题中的30题,对学生来说有点陌生,原因是并没有按照常规套路出题,学生有点不适应。这样的试题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科学史方法和学科思想的渗透,需要核心素养的落实。
2018年11月浙江选考30题部分试题:
为研究光合作用中碳的同化与去向,用
答案:同位素14C标记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研究光合作用中碳的同化与去向的方法和步骤。方法上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双向层析法和显微自显影技术。具体的过程如下:
卡尔文将培养出来的小球藻放置在含有未标记CO2的密闭容器中,然后将14C标记的CO2注入容器,培养相当短的时间之后,将小球藻浸入热的乙醇中杀死细胞,使细胞中的酶变性而失效。接着他们提取到溶液里的分子,然后将提取物应用双向纸层析法分离各种化合物,再通过放射自显影分析放射性上面的斑点,并与已知化学成份进行比较。在双相纸层析放射自显影图谱中鉴定出20余种带有C标记的化合物,包括糖磷酸酯、有机酸和氨基酸等。
一、卡尔文循环发现的过程
1946年,美国加州大学放射化学实验室的卡尔文(M.Calvin)和本森(A.Benson)等人采用了两项新技术:(1)14C同位素标记与测定技术(可排除原先存在于细胞里的物质干扰,凡被14C标记的物质都是处理后产生的);(2)双向纸层析技术(能把光合产物分开)。选用小球藻等单细胞的藻类作材料,藻类不仅在生化性质上与高等植物类似,且易于在均一条件下培养,还可在试验所要求的时间内快速地杀死。
试验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1、饲喂14CO2与定时取样
向正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藻液中注入14CO2使藻类与14CO2接触,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并立即杀死。
2、浓缩样品与层析
用甲醇将标记化合物提取出来,将样品浓缩后点样于层析纸上,进行双向纸层析,使化合产物分开。
3、鉴定分离物
采用放射自显影技术,鉴定被14CO2标记的产物并测定其相对数量。
4、设计循环图
根据被14CO2标记的化合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推测生化过程。根据图D所显示的结果,即短时间内(5秒,最终到0.5秒)14C标记物首先出现在3-磷酸甘油酸(PGA)上,说明PGA是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
起先猜测CO2是与某一个二碳的片断结合生成三碳的PGA,然后情况并非如此。
当光下CO2浓度突然降低,作为CO2受体的化合物会积累起来。这一化合物被发现是含有5个C的核酮糖-1,5-二磷酸(RuBP),当它接受CO2后,分解为2个PGA。
经过10多年周密的研究,卡尔文等人终于探明了光合作用中从CO2到蔗糖的一系列反应步骤,推导出一个光合碳同化的循环途径,这条途径被称为卡尔文循环。由于这条途径中CO2固定后形成的最初产物PGA为三碳化合物,所以也叫做C3途径。此项研究的主持人卡尔文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双向纸层析法技术是什么样的技术?
1944年A.J.P.马丁第一次用纸层析分析氨基酸,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开创了近代层析的发展和应用的新局面。70年代以后,纸层析已逐渐为其他分辨力更高、速度更快和更微量化的新方法,如离子交换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等所代替。
利用第一种层析系统进行第一向层析后,将滤纸烘干,滤纸旋转90°,用另一层析系统进行第二向层析,即双向层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