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四川方言趣谈_JI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外教育励志 |
前不久写了一篇关于口水ji的文章,说口水ji就是泛指四川的麻辣凉拌ji,几乎巴蜀人家都会做,鄙人做的麻辣凉拌ji也不孬,家人都认为我是烹饪“高手”。然而,我这个家里的“高手”在北京露厨艺却闹了一个笑话,而且这笑话就出在这凉拌ji上。
要做好口水ji——麻辣凉拌ji,第一步是选好ji。肉ji是不行的,需选土公ji。在征询北京人后,我去买了一只柴公ji。结果我在厨房煮了近三个小时都不行。原来问题出在ji的称谓上。后查:“柴ji肉质坚韧,腿纤细,似干柴,又常栖息于柴禾之上,故名柴ji。”这样的ji根本不适合做凉拌ji!
在四川,没有柴ji这个名称,对ji的称呼也不一样。比如,公ji在四川方言中叫ji公,母ji叫ji婆,小ji叫“ji娃儿”,娃儿拼读为wer。在乡村喂ji唤ji时,常听到:“ji娃儿,咕、咕、咕…”。当母ji孵小ji后,很久不生蛋,叫“紧倒不醒”…。类似的,四川人称公鸭为鸭亲,称母鸭为鸭婆;可见四川人对家禽的称谓挺人性化的。
在四川方言中,孵小ji的母ji称,抱ji婆。为何孵小ji 称为“抱”呢?原来这词出自古蜀语。《蜀语》、《蜀方言》均注“ji孵卵曰抱”。此词如今在四川使用得非常普遍,如今的电孵小ji,川人称之为“电抱ji娃儿”。有关谚语、歇后语有: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个抱ji母;
抱ji婆打摆子——又扑又颤;
抱ji婆抱糠壳——空欢喜;
老ji婆抱窝——紧倒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