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忠平PeterLiu
刘忠平PeterLiu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7,391
  • 关注人气:1,8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扬州八怪丨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0-10-18 09:52:26)
标签:

转载

分类: 中外教育励志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383276107-6A5BD665FC34CDC1CECB74613AEDA4C9/0?fmt=jpg&size=383&rs=287-268&h=1878&w=1000&ppv=1

清 郑板桥 竹石图


一枝一叶总关情

谈郑板桥的艺术特质

文丨唐清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进士身,学闻渊博,工诗词,善书画。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清廉,因为饥荒年岁,擅自开仓赈灾,从而获罪罢官,后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与当时聚居扬州的另七位画家一起切磋画艺,开一代书风画风,史称「扬州八怪」。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480864593-E9BEB367BCCB2765DD11D701692C2B51/0?fmt=jpg&size=194&rs=146-136&h=1559&w=874&ppv=1

清 郑板桥 竹石幽兰图 天津博物馆藏


「扬州八怪」的名声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这批活跃在清代康乾年间,以卖画为生的书画家当中要数郑板桥最为人熟知。他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是八怪中的杰出代表。所谓「怪」,主要指他的绘画风格与当时的画家格格不入,也指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当时的习俗不太一样。板桥的怪正是「恕不同人」的怪,不愿流于风俗的怪,而不是不要传统的怪。他自己说过:「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又说:「必极工而后能写意。」可见八怪之「怪」、在于他们在艺术观点、创作方法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注重实践,师法造化,不拘古法,自抒胸臆。他们继承了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把文人画的回避现实、脱离生活引向关心现实、注重生活,在绘画中抒发对世俗社会的愤懑之情,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格化的魅力。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940588959-0317F72EE4EFA327918F08C9E30C66D1/0?fmt=jpg&size=249&rs=187-175&h=1950&w=1080&ppv=1

清 郑板桥 竹石图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郑板桥一生喜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偶亦写梅花及其它。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它们代表着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等特性。尤其是竹子,除了坚强正直、生命力强,还寄寓了苍劲豪迈、虚心向上等精神品质,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故而与其说板桥是在画竹,毋宁说他是在表白内在的思想感情。他是通过对兰竹的直接歌颂,来表白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爱憎态度。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904438004-EB157D2104E4FF900FE8B621F3C3299A/0?fmt=jpg&size=282&rs=212-198&h=2016&w=1080&ppv=1

清 郑板桥 竹石图


郑板桥的绘画全是属于豪放一路的大写意,而且尽纸本墨写,勾勒设色得从未见过。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以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不论大幅小幅,都是水墨淋漓,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他的画,如《竹石图》之类,在形象和笔墨使用方法上都非常注意变化。他画竹或挺拔直长,伸出画外,或瘦竹数竿相互交错;兰花疏密有致、偃仰有情;「画石亦然,有横块、有竖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欹斜侧块」;既有细皴,也有乱扫,有时甚至用畅笔酣墨画「一笔石」。总之,无论画竹画兰画石,都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纸、笔、墨的功能和作用,使现实生活中的兰竹石,经过画家的艺术创造,从而赋予了新的生命。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361393040-BBFF63375EF792A09DCAF39E7178C7C9/0?fmt=jpg&size=583&rs=438-408&h=2362&w=1000&ppv=1

清 郑板桥 幽兰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诗、书、画」二者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扬州八怪」的共同特点,而郑板桥在这方面更显得突出。这点首先明显地表现在他的构图章法上,他画面上的兰竹石都能互相烘托、互相呼应。而画上的题诗题跋,无论是位置、书体、内容皆配合得体,适应了画面的需要。例如他的一幅《墨竹图》自下而上,一连画了十一根竹竿,但新、老、前、后,十分明显,既相互交叉,又各自独立,没有排列、呆板之感。题画诗写在竹竿与竹竿之间,别具匠心,与竹竿紧相衔接,又与竹叶互相照应,绝无游离之态。再者是表现在书法和画法,在用笔上的有机结合中。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952372229-ADB4134CD428E65C1647BE61CCA52254/0?fmt=jpg&size=258&rs=194-181&h=1913&w=1080&ppv=1

清 郑板桥 七言绝句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郑板桥在书法上有独创,非常强调自已的新意,其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学黄庭坚,后改《瘗鹤铭》,又融人兰竹笔意,用隶书参人行揩,独成一体,自以「六分半书」戏称之。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撤、撩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惜或隶、或草或行,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同,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人有「乱石铺街之喻。他存世的许多作品,都显现出这一独特书风,可以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怪。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236215055-86EBE003F2C98DEFE7E36A3B1C8DA01F/0?fmt=jpg&size=495&rs=372-347&h=2422&w=1000&ppv=1

清 郑板桥 行书


有人评价说;「板桥写宇好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一旦郑板桥作画时他又将书法入笔,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燮又以书之关纽,透人于画。」别人评价说:「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枝见姿致」。郑板桥书画印章,多的不可胜计,以「板桥道人」、「十年县令」、「七品官」、「畏人嫌我真」、「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偾二十年前旧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等尤妙。许多皆切性、切地、切时、切事,发人深思妙趣无穷。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638042405-99BD210B0EBF78519F79AE09D65FB61E/0?fmt=jpg&size=279&rs=209-195&h=2115&w=1080&ppv=1

清 郑板桥 五言诗纸本 辽博省博物馆藏


他的艺术作品中,诗、书、画、印有机融合,浑然天成,独创格,达到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除上面提到的表现在章法笔法上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思想上。郑板桥的题画诗文,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有着过人之处。画竹寄情,借物咏志,在板桥之前已是文人故风。透过竹的绰约风姿,诗家词客看到的是劲节、高志、虚心,这些形而上的品质,画家描绘其形为着表意。但是,与前人较多视竹为个体生命的自重与自傲不同、郑板桥赋予竹更广阔的内涵。尤其在通过画竹表达他复杂的官场意绪与人生感悟方面,是远胜于他之前的柯九思、李珩诸家的。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189993910-51F93E4B8FFF032989C00AB877FCC106/0?fmt=jpg&size=178&rs=134-125&h=1771&w=979&ppv=1

清 郑板桥 华封三祝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他作一幅竹图:老竹茂密、嫩枝萧疏、新篁初发,几时节的竹在同一空间中。在他眼中,竹似芸芸众生,题诗写得很明白:「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人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又作满幅修竹新篁,为的是申述自已对以贫富分贵贱的不平,「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十多年知县微职使他对世态炎凉有诸多感慨,所以他的文人气不是以艰深的高雅,而是以通俗让普通百姓也能理解,与他画的竹、题的诗共一番痛快的领悟,这与那些吟风弄月的文人画家很不相同。郑板桥把文人画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难能可贵的。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671074702-142C82021465134531C0B126F8AEE189/0?fmt=jpg&size=472&rs=354-331&h=2235&w=1080&ppv=1

清 郑板桥 兰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孤直,具有一种倔强不驯之气」。在艺术手法上,他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瘦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画竹是从现实生活入手,不仅他住宅旁种着许多翠竹,邻家透过墙来的竹枝也吸引着他,即使外出作客,也总要拣个有竹子的地方歇脚,所以民间曾有「板桥无竹不入居」的传说。他对画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也爱我也」。他无时无刻不在注意观察竹子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里的多种多样的印象,来资助自已的画笔。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3201100006-91FECF56523AEA3184117DE426446886/0?fmt=jpg&size=265&rs=199-186&h=2317&w=1080&ppv=1

清 郑板桥 墨笔竹石图轴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


如他在一则题画文字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此处所说的「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画家异于常人普通感受的对自然的观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是现实中竹的客观形象和画家思想感情主观因素相融合而形成的画象;「手中之竹」则是通过画家的创造性劳动,运用绘画艺术的技巧和独特的绘画语言,将头脑中的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创造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过程的实现。他强调这三种竹是不同的,这不只是说明艺术创作应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不同于生活。「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一整套创作方法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669081389-BC6857237FEBC672C306B9EDEFE99D00/0?fmt=jpg&size=417&rs=313-292&h=2454&w=1080&ppv=1

清 郑板桥 竹石图


另外,郑板桥十分崇拜徐青藤和石涛等写意画家,从他们那里汲取艺术营养。他说过两句至理名言:「益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简单地理解,也就是说学习别人重在体会,领悟其精神,而不专门摹仿其笔墨技法;不能囫囵吞枣式地全部照搬,而要善于鉴别。其关键在于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摸索中闯出自己的艺术路子。郑板桥这种既高度重视个人的艺术独创精神,又十分尊重和虚心吸取别人创作经验的体会,至今仍有它的意义。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191188194-8C1117D4E6883158EC61BB152F3D780A/0?fmt=jpg&size=308&rs=231-216&h=2044&w=1080&ppv=1

清 郑板桥 竹石图


郑板桥一生坎坷,历经沧桑,作为一个封建文人他固然有着各种局限,但他同情劳动人民,不满当时的贪官污吏,这是他思想上进步的地方。在艺术道路上,他发展了文人画的传统,用真情写画,不以贫寒以画谋利,作品中充满了思想性和创造性。「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是他曾经写过的两条著名字幅,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不计得失,但求心安,是他一生中为人处事的准则。他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清代中叶开始,一直影响着中国画坛,在艺术上的成就是辉煌而不可磨灭的。


https://qqpublic.qpic.cn/qq_public/0/0-2530351464-BA886B288435797505A787E3AFD9A814/0?fmt=jpg&size=144&rs=108-101&h=1715&w=856&ppv=1

清 郑板桥 竹兰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