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四合院里听评书相声是多么惬意

标签:
转载 |
分类: 戏曲杂特术品 |
上了年纪的老北京都特别怀旧,怀念走出家门没几步就有的小吃,怀念胡同里悠长的叫卖声,怀念就着花生豆喝个痛快的小酒馆,怀念让人着迷评书馆……
记得十来岁时比我大的孩子就带我到花市西口胡同里的一个小书馆听书,那时就对评书产生了兴趣,水浒108将我能不打磕啵一口气儿背下来,那回忆真的很美好。
书馆儿里听评书是老北京的一个景观,当然受条件所限评书艺人在露天演出也很多。清末王述祖在“天桥词”中写道,“旁道有客说书忙,独脚支棚矮几张。白叟黄童其坐听,乞儿争进手中香”,虽然书场至极简陋,仍有许多老人和小孩儿聚精会神地听,真是北京街头一景。当时北京人常说“二爷,您上哪儿啦?”“我口里听茶,茶馆儿听书去了”。一百年前北京天桥儿附近六大小茶肆开始陆续增添评书演出,如福海居、五斗居、同和轩、同乐轩等等。
这是老北京的一种文化生态,在电影、电视剧、歌舞、广播等多种艺术形式冲击下,书馆儿的衰落是必然趋势,但作为尊重老北京传统文化,在北京发展一些书馆也是有必要的,这里也有很大的抢救成分。
一些有识之士近年来为追寻老北京文化顽强地支撑着,夏言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夏言是北京曲艺家协会会员,师承“小头羊”孙涛先生,“王派”快板创始人王凤山先生再传弟子,后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先生弟子、军旅相声名家刘国建先生为师,系统学习相声。
我认识夏言先生几年了,眼见由于是民办小艺术团体,得不到政府资金补贴,只能靠大家自筹的艰难。自2014年8月,夏言在北京南城创办“玉言堂相声会馆”,创办之初,演员只有四人,曾经有过观众还没有演员多的状况,有次只有一个老大爷观众,四个演员从头演到尾毫不懈怠,老大爷感动地说“演的太好了!我明天就给你们带十几个人过来”。他们苦练技艺,挖掘新节目,一直没有气馁,再难也坚持了下来。支撑他们的信念是“北京人要传承北京文化”,终于有了转机。2017年在广安门运营期间,达到一票难求的盛况。后合同到期房主不愿续约,没有办法只能转换场地,很多粉丝朋友决心与他们一起征“征战”,搬到哪儿就跟到哪儿。他的剧团一个重要的符号是老搬家,几经辗转永定门、广安门、天桥,总是刚刚有些名声却因各种可以想见的原因不得不搬家。
现在这个传承北京文化的小剧团“玉言会”终于落户在老北京地标之一的南锣鼓巷,可以说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他们与国企春风书院合作正式进入。春风书院的经理叶子女士也是老北京文化的迷恋者,对“玉言会”的到来积极配合共同发展。要说这个书院的环境简直没治了,院落在东不压桥胡同,它历史悠久,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布粮桥,桥在胡同东南端。据传此地曾为交易布匹、粮食的集市,故胡同以桥得名。旧时,什刹海之水经此桥流入皇城内玉河,泄入护城河。春风书院是一个古香古色的老北京二进四合院,院内绿树遮阴,文化气息浓烈,老北京特点扑入眼帘,就来看看这精致的四合院也值了。
“我们热爱大自然”朋友圈的20人前天来看节目,当我们进入书院便被浓郁的北京味儿所熏陶:烹一杯清茶,听一段相声,赏一曲京剧,品一部评书,看一段快板,快乐一个晚上,无不感到温馨,老北京的味儿太浓了!美美睡上一觉,余音袅袅,共同迎接另一个清晨。
难能可贵的是书院落在北京的闹市区,又在通惠河沿线的玉河遗址,书院的东不压桥胡同49号紧临地铁南锣鼓巷站,出E口西行约200米即到,想来听相声太方便了。
前天我们在这里看了夏言先生领衔的曲艺和戏曲,具体节目如下:
1.评书 韩信分油 夏言
2.京剧 贵妃醉酒 李强
3.数来宝 数唱老北京
4.昆曲 牡丹亭 王正
5.相声 礼仪漫谈 夏言 魏建洲
6.双簧
我发在朋友圈演出观感以后多人问我:在700年历史的四合院喝茶每位得多少钱?喝茶还看戏得多少钱?您听了吓一跳,归了包堆每人20元周六日也才30元(含茶水,进门买票)。真是为了弘扬老北京文化赔本赚吆喝。他们力争做到听评书相声,每天不重样,茶余饭后了解传统文化,令您流连忘返。如果您想看别急着去,每场只能容纳30多人,您还是先打电话联系一下,省得您白跑:13601208199/18501290313
周五晚和本周日有评书,周六则是综艺节目:评书 相声快板 数来宝 戏曲等。
19:00——21:00(茶位20元,无其他消费)
地址:东城区东不压桥胡同49号春风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