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心花路放宁浩徐峥黄渤 |

《心花路放》:宁浩能否再挑战自己的巅峰
也许称他电影作品为“喜剧电影”,还不如“批评现实主义喜剧电影”,这更适合对宁浩所有电影的定位。
宁浩的电影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我想,宁浩在构思一部电影框架的时候绝不会先预想票房或者对喜剧成分的设定,更重要的是要在电影里面完成对现实与人性行为的有机链接。因此,我们从宁浩的电影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故事,即使通过艺术创造,也“像镜子一样去照射现实”。那种似曾相识,与我们身边的朋友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这些故事触动着我们怀念的神经,有许多往事都在里面,让我们过目不忘。
也有评论人把宁浩的电影归类为“公路电影”。我想这只是表面的形式,对宁浩的电影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换言之,即是工具。或者宁浩认为“公路”是进行时,是生命过程,是行动,是看不尽的风景,是永远没有尽头的飘忽不定的命运,因此他选择了这样可以不断“进行时”的“工具”来完成对现实主义的批评,同时呈现他的美学艺术观。
一位具有独立性的电影艺术家绝不单纯的会把艺术“托付”给毫无想象力的载体,对于宁浩的选择形式,我想他一定有所考虑。
相对于他的前几部电影而言,《心花路放》更具有了他本人成熟的反思,同时也因此达到了他电影创作的巅峰期。
我们在看他的新电影《心花路放》,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喜剧,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外部的交织的情感在不断成为他电影喜剧中的元素,使之更具有了生命生动的“外衣”和结实的“内核”,雨雪掺杂。
艺术与喜剧同时从宁浩的电影里跑出来,你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往往天才导演就是可以把这些“组装”成更让你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艺术本来就无处不在,喜剧为什么就不能有“艺术”?
《心花路放》让喜剧充满了艺术的成分,这对现实的批评就更有说服力,就像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的电影喜剧一样,把艺术美学通过喜剧做到极致,从而达到批评的效果。
对于宁浩,我想,他也是在这么进行的。他对人物时间的能力把控上非常恰到好处。
如果看过《心花路放》的观众,你细细回味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出场的时间、时机,都让你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周冬雨的出场,“阿凡达”美女的出场,
这些人在不同时间、时空弥补着黄渤、徐峥从头至尾的精彩表演,没有谁是多余的,也没有谁可以被忽略掉,这就是宁浩电影的牛逼之处。
而对于黄渤、徐峥生动、撩人、惟妙惟肖的表演,也是他们对人物出神入化的恰当把握,他们甚至在通过一种生命,来颠覆自己的过去。从这一点上,徐峥的表演尤为突出。一个是沟沟坎坎的感情受气包,一个是艳遇不断的“采花大盗”,两者在一起的“摩擦”、鄙视与嫉妒,使电影具有了风生水起、笑点不停的效果。
电影对于导演是一种价值观的呈现,对于观众是一种娱乐欣赏,不过,两者还有一个共同出发点,那就是反思。
人类的成长与发展都是通过反思来完成的,而电影可能是让现实问题得到呈现最快的一种方式,因此,反思的觉悟与能量就最有效,问题倾向也越彻底。这也是宁浩电影价值最为突出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心花路放》是宁浩的巅峰之作,他是否会像其他著名导演一样,因为自己的巅峰,而一蹶不振,他还有机会来挑战自己吗?这只能等待宁浩今后的电影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