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营救》:天空中的恐怖游戏

标签:
电影《空中营救》连姆·尼森朱利安·摩尔娱乐 |

《空中营救》:天空中的恐怖游戏
看电影《空中营救》,马上联系到马航的两次失联事件,近380多名乘客无辜丧生。
飞机给予我们的载体确实不经意感受那种莫名的“高空恐惧”,而“劫机”,更是乘客在每次上飞机前条件反射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心理反映。
9月19日强势登陆全国院线的电影《空中营救》,就是一部因劫机事件而发生在天空上的恐怖事件。电影从故事情节的设计到场面新奇程度,都让观众在惊叫中感受空难在电影中的高端的处理艺术以及出色演员的出色演技。
而作为高空主打戏、其节奏紧张、刺激感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毕竟不是几分钟的高空镜头戏,是从头至尾在万米高空“竞技”。
电影连环死亡“游戏”通过未知展开,警察连姆·尼森在寻找罪犯过程又包含了各种侮辱与调侃,使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极限的克制,而罪犯嫌疑人是通过可隐藏号码的手机与连姆·尼森保持短信联系,他并告诉连姆·尼森,每20分钟飞机上就会死掉一名乘客,若想停止,就要给他1.5亿美元。乘客还在接二连三地死去,可犯罪嫌疑人到底是谁?
最让乘客担惊受怕的是第二个死亡的人却是机长,这比自己死亡更恐惧,一个没有了机长的飞机该怎么办?这样的心理恐惧在不断的加剧,也忐忑着观众的心。
说句心理话,连观众都能感受到这样的惊慌失措的心理,可见导演在把握电影与观众心理的联通性是何等“心灵相通”,这就是“高级黑”,一个电影的真实感,就是让观众感觉到的现场,这也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
好演员,让我们看到了电影艺术不是简简单单的表达两下,就可以完成的一种使命,更重要的是他们所表达内心世界更为丰富的生动的生命情绪,而这种情绪与自己扮演的电影中主人公表具合一,尽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