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我与周村有一个美丽的约会

标签:
山东淄博周村文化传奇之旅烧饼抛绣球文化 |
分类: 随笔 |
作为中国文化资源丰厚的大省山东,总有让我们无法忘怀的去处,其中山东淄博的周村就是其中之一。
曾几何时的故事依然在这个具有文化传统特色与超前经济并行的街上流传,并且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眼前矗立着。
无论是中外闻名的周村烧饼,还是经历风风雨雨的银号、丝绸庄、火柴行,甚至远道而来的洋烟行,其当时的建筑都原好无损的保留到了现在。这条街,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姿势和表情,为我们今天填补着一种叫文化与文明的空缺。
大街上,依然保存着货郎挑担的身影,依然在洪亮的叫卖声中吸引更多当代人驻足的眼神。
周村,素有“天下第一村”的美称,周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属齐国领地。周村自古商业就非常的发达,明朝嘉靖年间“周村店”业已成熟,到了明末清初开始走向昌盛繁荣。
在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说中就曾这样描绘过周村:“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而在乾隆1775年南巡来周村时,看到周村其繁荣景象感叹不已,于是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到了1904年,周村与山东省府济南、潍县(今潍坊)同时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埠”,其商业更加多元,市井更为繁荣。
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代商业街市作为周村商业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完好的保留到了至今,也是当时“日进斗金”,“驾乎省垣之上”,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
蒲松龄曾在周村的毕氏尚书府教书33年有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其中《聊斋志异》影响深远。
另外,周村花灯、民间扮玩、五音戏等民俗艺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民间扮玩的代表项目"周村芯子"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这些历历在目的文化历史长河在我的面前熠熠生辉。
在中国历史上,抛绣球择夫婿的方式虽然在古人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这种情节的描写还是有其演变的历史根据。有文献记载,抛绣球与壮族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二千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就绘有一种用青铜铸制的古兵器飞砣。这种兵器多是用于狩猎,可以击中一定距离的猎物。随着这种兵器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开始以飞砣来命名一种用一色或者多色的线或者绒捆制的彩球。
这种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菱形等。它大如拳头,内装实物,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扔和抛之下彩带飞舞,耀眼夺目。这种彩球就是以后绣球的雏形。直至今日,抛绣球的习俗仍在各地区广泛流传。
到了宋代,抛接彩球已是一些民族男女青年来表达爱情方式的体现。宋代诗人朱辅在他的《溪蛮丛笑》书中记载说:“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
在周村,每周六、周日就有为游客呈献这样缤纷的抛绣球婚俗活动。身穿古代大红婚礼服的“小姐”,在绣楼上抛下绣球,抢得绣球的男士可以与此时成为新娘子的“小姐”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传统特色“入赘”婚礼仪式。
今天,我成了这个民俗婚礼的主角。作为观光了解当地民俗风情的文化游客,我也情不自禁的站在抛绣球择夫婿的现场,看到阁楼上准备抛绣球的美丽小姐,心里也在“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当绣球向我飞来,并且入我怀中的时候,我已经成了这条街的新闻人物,所有的甚至羡慕的目光向我投来,所有的相机、手机对准了我,此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眼前的一切已经不在我的视线之中,我被俩位“古装人”瞻前顾后地打扮成了古代“新郎”的模样,大红袍,大红帽已加身上,并且推拥我上了不曾想过要上的“闺中小楼”。咚咚的踏楼梯的声音此时已经完全成了我急促的心跳。
面对披着红盖头的“新娘”,我很不从容,心慌得要命,任人摆布的拜了天地。
这场生动而富于传奇绣球婚礼,不仅让我的生命有了一次特殊的人生洗礼,更重要的是:让我记住了烧饼之外的周村,让我记住了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周村。
我想,这场美丽的约会,注定让我与山东淄博的周村,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