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亭》:当爱用人间悲剧完成

(2013-10-04 10:57:52)
标签:

电影

兰亭

编剧程晓玲

导演肖风

王羲之

娱乐

《兰亭》:当爱用人间悲剧完成
《兰亭》:当爱用人间悲剧完成

                                      中岛

我不喜欢把爱情作为政治工具,更不希望因为国家而让爱情牺牲,甚至不惜牺牲爱人的生命,如果在选择祖国、爱情和亲情上,我更愿意选择爱情和亲情。

战争年代,日本人基本上视亲情与不顾,利用子女纯洁的爱情换取政治资本更让亲生死在自己的屠刀之下,这样的悲剧实例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比比皆是。

其实,日本人一直在误读着“武士道精神”,他们认为用牺牲自己、儿女们的爱情和亲情、生命就可用来证明自己是爱国,是武士道精神,这未免有些可笑。为了这样一个不着调的愚蠢的精神,而去残酷的血洗着亲情和爱情,残忍的让血淋淋触及国家和亲人的灵魂,这样的武士道精神更恰当的说就是恐怖主义。那爱的哭嚎,那国家与国家之间泯灭的人性,在蹂躏和催残着至死不渝的爱情生命,让我不寒而栗,让人类不寒而栗。

电影《兰亭》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表达跨国爱情的悲剧,表达着没有诚信的日本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亲情,牺牲“朋友”,牺牲无辜生命的这样一种悲剧现实。那刀刀见血的场面,那被日本屠刀挥割的生命,割下了双脚,割下了双手,割下了乳房、挖了双眼-----

爱在血淋淋飘荡,声泪俱下的安慰在腥风血雨中长吟,看那场面,如果你不哭,你不仇恨日本,那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没有血肉的人,你不是中国人。

《兰亭》,实际上是中国一个时代文化符号,它既有中国历史文人墨客的书法彰显,也有中国历史文化巅峰的体现,使熠熠生辉的中国文明吸引更多外国人的无限向往,而更多日本人对《兰亭》的仰慕心理甚至超过了中国文人。

兰亭位于古代的山阴(今浙江绍兴)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王羲之作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多么美好的名字,却让血腥在其中蔓延,却让情感在这里终结,却让人性在这里疯狂,却让仇恨在这里升腾------

这样一个具有文化文明的圣地,令人向往的去处,但却由于一场精心安排的阴谋,导致一场爱情在残酷的战争中成为牺牲品,而使闻名遐迩的兰亭也被披上了血腥色彩,尽管要去看兰亭的这个日本女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看到兰亭,更没有看到兰亭背后的父亲的阴谋,但她却因为对兰亭的仰慕,对中国人的漠视而无缘实现要看兰亭这一愿望,但怎么看,这位日本女子还是和千千万万日本女子一样是个善良的女人,她只是日本侵华中的一枚棋子。

由于战争的逼迫,她不得不嫁给中国人,而这样跨国爱情却成了一场孽缘。因为她是日本人,她生孩子无人为她接生,到最后孩子死掉,这些都在表达着人间悲剧色彩,同时也体现出当时人们心理的“阶级仇和民族恨”。

日本人的传统与中国人的传统几乎相近,女人嫁夫从夫天经地义,尽管她不喜欢中国男人,但她还是努力的适应到最后不折不扣的爱,到为了爱而通过中国的大红与日本的和服来完成她最后的生命。这样的艺术渲染实际上也在努力的表达着一种国家之间交往,从人性到文化。

尽管兰亭不是战争中的战场,但是,兰亭似乎在预示和表达着电影导演与编剧借用相传的《兰亭序》中的“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来警示后人,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以此为戒,永爱和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