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种族歧视:英式不亚于美式》

(2008-07-03 19:49:27)
标签:

香港的前世今生

之五

分类: 镜像内外

                     文/ 阿忆

 

  英国人的种族歧视意识,20世纪后半叶已全无迹象,但如果就此认为种族歧视独属于过去的美国,与英国无关,那是大错特错。20世纪前后,英国人在香港曾经实施了数十年的种族隔离制度,一样罄竹难书。
  早在1844年,首任港督璞鼎查(Henry Pottinger)颁布欧人华人不得杂居的基本政策,由此,皇后大道在洋人社区和拥挤不堪的华人社会之间划定一条人为界线,泾渭分明。1856年,港督颁布《管理华人墓地和防止污害法例》,华人墓地竟与随地大小便相提并论。1864年,《公园章程》第3条规定,中国技工和劳工不得穿行公园。那时,英国人在香港过着悠闲的日子,中国人却成了二等公民,他们终日劳碌,同工不同酬,工资仅是英人的十分之一。这些制度,在六任和七任港督那里,空前绝后,华人常常被当街行刑,他们甚至不能和欧洲人一起进入香港大会堂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这种情形,直至八任港督轩尼诗(Arthur Kennessy)就职,才得以好转。

  首先要知道,轩尼诗,不光是法国的一种好酒,也是英国的一位好人。其次要知道,轩尼诗做港督时,华商已经崛起,这是国人多有不知而且不大容易相信的一件事。有钱就有力量,极少数华商巨富首先打破华洋界线,在皇后大道购置了洋商的房地产。但英国殖民地部并不喜欢喜欢中国人的港督,希望能对中国人严厉点儿,于是十任港督德辅(Des Voeux)到任,种族隔离制度明显回潮。德辅下令,专门的欧人居住区必须保留,威灵顿街和坚道之间只能建欧式房屋,防止“尚未获得高贵品质的华人”迁入。
  香港政府的结构,港督之下有行政局和立法局两大命脉机关,十分要紧。
  在整个19世纪,香港行政局没有一位华人。港督罗便臣(Robinson)认为,华人没有独立精神,所以行政局两个非官守议员给了英商。到了1926年,港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才第1次提议,让周寿臣担任非官守议员,目的是缓解省港大罢工结束后华人的反英情绪,而且,周是英籍华人。金文泰费尽口舌,英国才勉强批准,但不许周寿臣翻看机密文件。
  华人也同样被排斥在立法局之外。1855年,港督包令(John Bowring)曾提议,非官守议员的一部分由选举产生,当然,候选人必须是英人,但选举者不分种族,只要年税缴纳超过10英镑,华人也可以选举代表自己利益的英人。但是,如此小改良,还是被殖民地大臣否决了。让英国人不大相信的是,没过多少年,华商纳税额竟远远超过洋商,成为香港最大的实业家群体,强烈要求参政。1881年,轩尼诗在立法局会议上宣布,香港最大的地产主已是华商,香港银行发行的大部分货币掌握在华商手中,港府税收90%以上是华商缴纳,本年20位纳税大户中,17位是中国人。因此,他建议,在非官守议员中,增加1名华人,推荐伍廷芳律师担任。他利用吉布议员养病之机,让伍廷芳暂代吉布席位。
  轩尼诗的动作有点大了,吉布是常任议员,伍廷芳有取代之势,英国殖民地大臣很不高兴,只同意由其临时代理,任期不过3年。同样,立法局研究机密问题,伍廷芳不得在场。
  就这样,在命脉两局中,伍廷芳成为19世纪惟一一位华人非官守议员。
  20世纪的到来,并未改变种族歧视状况,直至二战结束,香港的种族主义意识才在世界反殖浪潮中一点点散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