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帮《南方周末》勘误(上)

(2006-11-15 02:18:53)
分类: 传媒随笔
  11月9日,《南方周末》发了一篇文章,叫《教授哭穷》,主人公是俺,题目用的是俺最最讨厌的莫须有的称谓。听闻俺又忽而成了热点,全是因为这篇文章,于是匆忙看了下这篇报道,其中失真信息颇多。可以看出,其出发点是好的,想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者也至少比其他记者认真。但错误终归是错误,需要校正一番。但几天来,俺一直忙着同等学力12月答辩的论文评议、本科授课、来年硕士论文开题、本班硕士助学金的发放均衡、为《北大人》杂志总润稿、为福建研修班出考题、为北京研修班单科结业判卷,等等等等,一时无暇.呵呵,直到今天才抽出半只手来,帮《南方周末》来一番彻底勘误。
 
 1、“今年2月份,阿忆正式调入北大”
  不是“今年2月”,是“去年11月”,否则,呵呵,又得少给俺3个月工资。

 2、“他还带了三个研究生,同时还担任一个研修班的班主任”
  谬也,俺今年带5名研究生,3名在北大研究生院,2名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最逗的是,研修班哪来的班主任?研修班成员,那都是些毕业多年的工薪人员,业余回北大充电,何需班主任?俺是孩子头儿,但俺是06级硕士生的年级主任,59名来自祖国各地的孩子都归俺呵护,责任重大。

 3、“这一课的主题是《主持人语言分寸的禁区与对等玩耍》”
  不对吧,这一讲的题目明明是《言语的分寸》,是捎带手儿,讲了讲“耍要对等”。
 
 4、“在课程的下半截,只有倒数第二排的一位男生把头靠在女同学的肩膀上开始昏睡”
  什么什么,俺的课也有人昏睡,俺不信。
  俺的课从来都是俺要按时下课,学生们不答应,俺一看教室下面没有别的老师的课,便适当拖拖堂,最后下课的时候,大家一道鼓掌致谢,从无例外,怎么可能有人昏睡?
  容俺以后观察观察……
 
 5、“‘哭穷’事件发生后”
  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哭穷”事件,这是一个人人相信并且乐于传播的谣言,是媒体对原始信息的歪曲放大,很变态,可以当作新闻伦理课的教学案例。
 
 6、“这4000多块钱,确切地说,是4786元,是他一个月在北大的全部收入”
  才不确切呢,真正确切地说,3286元才是俺每个月在北大的全部收入。至于为什么,去看http://blog.sina.com.cn/u/48dcce8e0100061k吧。

 7、“正式调入北大后,他在中关村附近新购置了一套住宅”
  模糊时间,不属于新闻写作,否则会引发歧义。
  俺并非去年11月调入北大后,而是今年国庆节,才“预订了”,而不是“购置了”一套住宅。
  这套“住宅”,在《北京晚报》老记者苏文洋的滥笔下,化成“豪宅”,而且,这套因为钉子户还未搬走至今无法打地基的未动工“豪宅”,俺不仅是已经“购置”,干脆俺已经“住进”去了!
  谣言就是这么诞生的,可怜的读者……
 
 8、“他重新在外物色了两个职位——一个电视栏目的总策划和一份电视杂志的总编辑”
  不是“一个电视栏目的总策划”,俺没时间在北大之外干繁重而耽误时间的工作,俺做的是“一个电视栏目的男主持人”,一个月只占用两天时间。呵呵,也就是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第3套周末播出的《父母大人》——
帮《南方周末》勘误(上)
  这是俺的新搭档,谢楠MM,就是被媒体歪曲夸大造谣说给蔡康永下跪的那个漂亮主持,人家明明是唱《苏三起解》,其中有个下跪情节,竟成了给蔡下跪!
  看看这MM,人可乖啦,有礼貌,很敬业,没有男朋友——
帮《南方周末》勘误(上)
  总之,不是“一个电视栏目的总策划”,只是一个男主持人,这可差得太远啦!
  还有,也不是什么“一份电视杂志的总编辑”,而是一份历史杂志的总编辑,叫《翻阅日历》,跟俺辞掉的电视节目《翻阅日历》没有一点关系。

 9、“福利比想象的要好”
  这简直是与事实截然相反,实际上,这些福利都曾存在过,可现在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如果记者连这一点都不知道,还生活在旧有印象和想当然之中,他便不配来报道这件事情。
 
 10、“按照阿忆的说法,他是揣着一本厚厚的存折来到北大教书,‘本来就是一个富人,怎么会哭穷呢?’”
  阿忆从来就没有这种说法,呵呵,还“揣着一本厚厚的存折”,阿忆就不是一个会挣钱的人!来北大之前,俺干的活儿确实不少,但却没有1次去主动要过钱,所以老板们能少给钱就少给,因此阿忆是实践很多,收入很少,最多只是做到了不穷,根本就不是什么“富人”!而且,这种小人得志的话,俺从来不说。

 11、“每个月的收入比5万还要多。”
  不是“每个月”,是“有极少数月份”,而且要特别注明,全部是完税收入。
 
 12、“2004年9月他在北大兼职讲了第一堂课。此后,新闻与传播学院便有心将他调入”
  完全弄颠倒了,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心将俺调入,俺才在2004年9月开始在北大兼职讲课,一门课讲给北京研修班,一门课讲给广东研修班。
 
 13、“硕士学历成为他的‘拦路石’,能进北大的一般都是博士。在学校人事部的讨论会上,他的名字三度被拿下”
  主要的拦路石不是硕士,而是俺在《调入申请表》其中一项《希望获得什么职称》里填了这样一句话,“不需要任何职称,只要能对外称教授,俺便心满意足”。呵呵,俺的本意是,根本不在意得什么实职,只要拥有一份荣誉,即可。这是一个诗人的表达,但从严肃的人事制度角度思考,俺这人是不是想对外行骗呢?对于一个尚不了解的人,人事部有权也有义务慎重考虑这一点,于是在这一点没有澄清之前,俺被人事部一次次拿下。这也充分说明了,丘成桐说北大胡乱进人,是没有根据的,至少从俺个人的亲身经历看,事实恰好相反,每进一个人,都要经过了程序上的关关推荐和严格考察。
  于是,老院长和新院长多次找俺询问,终于问明了这句话的含义。
  意思大白后,阿忆硕士破格调入北大,这是人事制度的灵活性。

 14、“学院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教师。一位老师为他‘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直到2005年11月的最后一天,校方终于同意接收”
  不是“学院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教师”,而是“学院严重缺乏教师”,俺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都很有经验!
  不是1位老师跑断了腿,是3位,新老院长,还有院长助理。
  不是11月最后1天同意,是11月第1天同意,最后1天是俺被院长助理催着去报到。
 
 15、“即使调动这么艰难,我也没有低声下气地去求他们”
  俺从来没说过“即使调动这么艰难,我也没有低声下气去求他们”,
  俺曾清楚地说“即使要房这么艰难,我也没有低声下气去求他们”!
  必须申明,俺对北大人事部,不但没有意见,而且充满感激,通过复杂漫长的办手续过程,人事部许多老师成了俺的好朋友,俺必须对他们的热忱帮助表示感谢。
 
 16、“1989年辞去大宝化妆品集团总经理助理一职后,阿忆便在10余家媒体间穿行”
  俺从大宝调出是1988年,不是1989年,那时大宝化妆品公司叫“北京三露厂”,俺是厂长助理。俺调出来之后,也不是马上去媒体,俺那时看不起媒体。所以俺调出后,去了北大东墙外当时很有名气的祥云饮料公司,做销售经理。
  直到1993年,俺才被《北京青年报》找去,写专栏,开始媒体生涯。
 
 17、“他自己归结为‘待人和善,用心做事,极具耐心,从不动怒,对朋友有求必应’”
  俺从来没敢这么集中性地大肆夸耀自己,只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隔三差五被迫承认过“超级敬业”、“有难得的耐心”、“曾经对朋友有求必应”。至于和善,根本不用俺自己说,和俺在一起呆过哪怕1分钟,如果发现不了俺的和善,那是没脑人。

 18、“11月2日,他就指着即将在他策划的电视节目中担任主持人的女孩,特别真诚地说:‘你看,多美的小美女啊。’”
  再说一遍,那不是俺策划的节目,俺只是担当男主持人。
 
 19、“听说‘北大教师的子女从幼儿园到初中全部免费,而且子女的子女也免费’后,阿忆的母亲开始力挺儿子转行”
  当她老人家得知从幼儿园到初中全要交费一分不少并且知道了俺的子女的子女还要多交几笔巨额的“赞助费”之后,她老人家终于了解了中国的未来,并为俺去北大感到担忧。
  俺安慰她老人家,别的老师能活,俺一定也能活,俺不后悔,而且觉得很光荣,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20、“阿忆和学院的老师一起检查身体,一起到怀柔开学术会议”
  不是开“学术会议”,是“度假一天”,俺们刚刚齐心协力一道完成了超负荷的博士硕士论文答辩,因为是硕士生两年毕业生和三年毕业生同时答辩,俺们都累惨了,实在需要休息一天。
 
 未完,后边还有20个勘误,请退出,打开下一个帖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