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阿忆
阿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946
  • 关注人气:6,4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帮《南方周末》勘误(下)

(2006-11-14 22:30:12)
分类: 传媒随笔
 21、“差不多就在阿忆领到第一张工资条的时候,学院的老师提到了住房问题”
  又是时间报道错误,是臆想或杜撰的事件发生时间。怎么可能到了今年3月拿工资条的时候才知道住房政策。呵呵,工资条是投进教师信箱自取,钱是直接打进银行卡,早就不是传统工薪发放的“领取”方式了。
  关于住房问题,北大人才引进计划规定,只要引进教师没有福利房,哪怕已有千套豪宅,万套别墅,均由学校提供一套学校周边的住房,以休息落脚,节省路上往返奔波的时间,只需象征性地收一点点极其微薄的小租金,大约是每平米3.50元。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人才引进优待政策。  
 
 22、“我说不着急,他说不行,你住得那么远,万一迟到了怎么办?”
  不是“他”,是“她”,人家是女老师!
 
 23、“按照北大的人才引进政策,学校应该给外来教师分配一套两居室”
  是分给副教授两居室,也可能是三居,不是统统规定死两居,比如教授,那可能是三居或四居,但分给讲师,或者分给光华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可能只是一居。
 
 24、“阿忆听从那位老师的提醒,向学校资产管理部打了报告,‘一趟趟地跑’,但是迟迟没有答复”
  又是与事实截然相反!
  实际的情况是,阿忆没听从那位老师的提醒,只在那位老师的带领下去了学校资产管理部一趟,打了个照面儿,以后再也不好意思去跑了。那位老师看阿忆羞涩,便单独‘一趟趟地跑,几乎跑断了腿’,但经常找不到管事的人。资产部先是说政策改了,不是调入就来拿钥匙,而是必须调查阿忆有没有福利房,然后上会讨论。俺们老师说,阿忆15年没有单位,怎么可能有福利房呢?资产部部长脸喝得红扑扑地说,没有单位,也可以有福利房呀!MD,他可能经常把北大的福利房偷偷分给不是北大的人,所以才会认为没单位的人也可能会有福利房!政策水平如此,不知是怎么做上部长的。后来,资产部又因阿忆身份证上的法定住址是爸爸的空军福利房而不经任何调查便认定那是阿忆自己的福利房,所以决定不给分房,也不明确告之理由。可怜俺那老师,就这么压着火,一趟一趟跑去资产部解释,最后全解释清楚了,资产部又变了政策,除了有福利房的,再加上有经济适用房的,也不能再分房。
  至此,俺那老师终于失望而归,但她全不知道,阿忆调入在先,有了经济适用房就不能分房的反动新规定在后,根本不能约束此前调入的人。
  但是,俺已经看清了结果,不让俺的老师再去求他们。
  这里让俺最为感动的是,常务副院长看俺天天跑得实在辛苦,居然要把她老人家的房让给俺住,被俺严词拒绝。但有这样的师长同道,俺知温暖,再苦再累也得挺着!
  人在冷漠的世界上为什么能活下去,因为你知冷漠,但也同时感受过温暖,温暖让俺们活下去,而且是心存感激地活下去,去和冷漠斗争。
 
  详见《一套暂租房引起的轩然大波》

 25、“等到今年9月,阿忆接到正式通知,由于他在2001年购买了经济适用房,北大不再提供住房”
  北大资产管理从来不会搞什么“正式通知”,也不搞网页,不搞公示,您必须一趟一趟自己往资产部跑,如果幸运的话,会偶尔碰到哪位管得了事儿的,这才能从他嘴里突然知道一些噩耗。
  所以俺才呼吁,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决不能让日益庞大化的学校有如此庞大的住房群落只控制在少数几个人手中,而且政策和公示如此不透明,这必是在培养严重的官老爷习气,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即便不是如此,区区几个人,怎么可能管理好如此庞大的校产,如何有精力真正去了解下级学院中到底哪些教师是真的急需住房?
 
 26、“阿忆觉得不公平,‘经济适用房并不是福利房,如果别的老师是在云南买的经济适用房,是否北大也不提供住所呢?’可是,申辩无效”
  不是阿忆申辩无效,是那位老师看阿忆不大用心,便自己一趟趟替阿忆申辩,但无效,最后被阿忆止住,断言“咱不求他们”!
 
 27、“阿忆和妻子开始合计买一套离学校近的新住宅”
  根本就不是如此!
  是那位热心老师发现分房真的无望了,便建议俺自己去买房,否则天天从那么大老远的地方跑来学校,长期下去不行。而且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天天接送,路上太浪费宝贵时间和精力。她说得对,俺就接受了,按她的指点去看了房。
  呵呵,俺太太才不舍得在中关村买房呢,哪儿能跟她商量!
   
 28、“而此时,为了保证教学不被耽误,阿忆辞掉了收入最高的一份兼职”
  不是买房时辞的这项工作,是调进北大之前就辞掉了。
  那时候,那节目才是俺的本职工作,在北大教书是兼职。

 29、“接下来发生的事让阿忆感觉有些失落。资产管理部以照顾的姿态,准备租一套房子给他,每平米35元”
  哪里是“失落”,是“愤怒”,是从个人遭遇转而注意其他老师在住房问题上的困境,从此便收集调查住房状况,结果让俺更为震惊和愤怒。

 30、“在北大,关于‘35元’有一个惨烈的故事。某学院的某老师,长期和另外一个老师合住一室。两人都结了婚生了孩子,还是没有住房。于是,一对夫妻要趁另一对夫妻出去散步的机会,赶紧把孩子哄睡了,‘匆忙做一次爱。’有一天,这位老师发现校内有一间房是租给新东方的学生住,每平米35元。等到这位学生搬走,他就一脚踹开房门,搬了进去。但很快学校动用保安来强行搬迁,拉扯中,这位教师操起菜刀,大吼一声:‘再动一下就全部砍死。’保安撤离了现场,但是学校规定教师不能强占住房。于是,校方想出了一个‘双方都有台阶下’的办法:让那位教师搬到对面一间同样大小的房子去住。至此,人们才发现,原来对面那间也是空房。
  这根本就是毫不相关的两个故事,被错误地拧在一起,稀里糊涂成了一个故事。
  而且,这俩故事,是往事,跟不久前的“35元”租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一件事是,两位中年教师,一直住在筒子楼里的一间小宿舍里,两人都已结婚,其中1个还生了女儿,所以一直向资产管理部申请单住,条件不算高,只要每人有一间自己的宿舍,还在筒子楼蜗居即可,但资产部一直以没有空房为由,予以拒绝。
  终于有段时间,两位老师发现,隔壁那间房子有一小男生出入,觉得好生奇怪,他年纪轻轻,不可能是老师,怎么可能1个人单独住着一间宿舍?
  于是两位老师商议,接近他,搞个究竟。
  很快,这孩子吐露了内情,他根本跟北大没关系,是在新东方补习英语,准备考TOEFL,去美国,资产部以每月2500元的价钱租给他这间小房。
  俩老师怒发上冲冠,自己的老师结了婚还住一起,自己学校的房子却私租给外人赚钱!
  两人冷静后,跟那小生商量,你人走了,去了地球另一面儿,跟北大也就没了关系,那你走之前,能不能把钥匙给俺们,别还资产部?
  小男生想,也是,自己跟北大没啥关系,租金还这么贵,于是把钥匙给了其中一位老师。这老师拿着钥匙,立即把家什一股脑儿地全搬了进去。从此,一师一房,自己解决问题。
  可资产部不干了,这还了得,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于是派出一没有工作经验的女孩子去动员老师搬回去,把钥匙交还。老师不从,女孩便给主管副校长写信。副校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发文要求老师所属学院立即督促老师退出强占的房子。
  学院派人生气地去实地查看案底,去了才知道,自己的老师多年居然住得这么惨,狭小、凌乱、肮脏、还有臭味儿,于是转而站在自己老师这边,一起去向副校长汇报情况。
  校长知道了真情,很同情,也很为难,得有一个好的处理方式,于是决定——
  老师退出在隔壁强占的房子,把对面的房子打开,分给他住!
  好棒呀好棒呀,也就是说,老师强占房子不对,所以必须搬出去,但老师确有实际问题,于是把对面的房子分给他。既维护了学校尊严,又解决了老师的困难。可是,可是您想想看,俩老师要了那么多年房,一直被告之没有空房,这下可好,不光是隔壁,就连对面的房子也都是空的!
  这是一个故事,这故事根本没有租那小男生每平米35元的事,实际租金比这还贵,校外人好宰,不宰白不宰。
  那么,被《南方周末》拧在这个故事上的“菜刀”事件是怎么回事呢?那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彼此毫无相干!
  这个故事,发生在另外一个筒子楼里,其中一间宿舍,住着3位教师,里面有一位已经奔着中年去了,想要一个单独的小房子。资产部说没房,就跟对阿忆说的一样。
  有朋友劝教这位老师,说你不给资产部塞点儿钱,它不可能给你房!
  这老师于是在上衣兜儿里揣了600元钱,去了资产部,但到了楼外,他却怎么也走不进去。他在楼门外徘徊了好久好久,内心一直在谴责自己,一个做老师的,为人师表,却在本应该干干净净的校园里干起行贿的勾当,而且行贿为的却又不是额外的贪欲,完全为了得到本该自己得到的权利。他是越想越气,终于决定打道回府,一脚便踹开了对面宿舍的门。
  据他观察,对面这间房长期没人出入,准定是空房!
  果然,门踹开后,里面空空如也。
  于是,老师把他的全部家什搬了进去,强行住下了。
  这下子,资产部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这叫暴力占房,所以叫来派出所警察(根本不是什么保安),趁这老师不在,抄了家,但正打包老师家什时,这老师碰巧回来啦!
  只见他怒吼着冲过去,从走廊作饭案板上抄起菜刀,扬言,谁再动俺东西,就剁死谁。大家跟他僵持了一会儿,决定算了,执法队也就撤了,于是这老师就算成功抢占了一间从此属于自己的空房。
  但这件事,让他太失望了,不久他便提出,不再拿学院那点儿工资,但也不教书了,改在三角地摆地摊儿,卖小商品。这下好了,终于摆脱了清苦,但这故事让俺想想极为辛酸。
  它让俺确信,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从后勤抓起。
  
 31、“从我在北大上学起,后勤部门就掌管着学校庞大的资源,为所欲为,今天还是这样”
  阿忆从来没说过“为所欲为”4字,说得也太狠了,而且完全抹杀了后勤对北大的贡献。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但任何一个部门都如此,不能一棍子打死,说得一无是处。
  即使是资产管理部,那些为人热忱的老大姐,仍然令俺感动,她们曾耐心地帮俺填表,为俺解释住房政策。她们不是掌权人,不能为其不合理的政策承担责任和骂名。还有一位刚从人事部调过去的小老弟,他为俺做了最后的争取工作,并且是主动打电话给俺,说他十分抱歉,没能告诉俺好消息。不过,俺很感谢他,北大有这样热忱的敬业的后勤老师在,未来一定会是好的。
    
 32、“人事部就那么几个人,而下面的院系专业很多,他们怎么知道一个老师的真实水准,怎么决定该引进哪个老师,不该引进哪个老师?”
  这不是阿忆的口吻,阿忆曾经说过,“学校人事部毕竟人手有限,下面的院系所中心太多,不可能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机构到底缺几个人,哪些人在专业上和教学上够水平,适不适合调进这个机构,所以不如人事部制订人事制度和政策,但放权由学院决定进什么人,然后在人事部备案管理,这是如北大清华般庞大的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前提之一”。

 33、“这在阿忆意料之中,他本来就不抱幻想”
  错了,俺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俺对学院、对北大、对中国教育、对中国,全都充满了不死的幻想,相信一切都总会好起来,只要俺们为之努力奋斗。

 34、“随后,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质疑高校教师的真实收入”
  俺的统计是,不到2%的人质疑高校教师工资收入,但纠缠工资以外还有多少收入的人是压倒多数。不过,他们直到现在也没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笨嘛。

  35、“在他看来,北大确实是两极分化:有的教师富得流油,名车豪宅;有的教师穷得滴血,蜗居斗室”
  俺从来没这么看过问题,事实是,少数名师比较富裕,绝大多数的老师过着大都市中等水平的普通生活,少数老师生活很紧张,压力极大。
  俺从来不会使用“富得流油”这样的带有明显仇富心态的话,俺也不会把北大生活紧张的老师夸张说成是“穷得滴血”,这都是《南方周末》替俺编织的言论,与俺的思想状态差得太远。
 
 36、“至少在新闻传播学院,就有很多没有住房的副教授的工资在4786元以下”
  俺们新闻与传播学院,没有一位副教授没有住房。属于留校的副教授,由资产部介绍,用贷款和公积金买了离学校较远的经济适用房,他们是有住房但背着沉重的房贷,而属于人才引进的副教授,无论自己有多少商品房和别墅,只要没有福利房,都可以从资产部那里拿到了校园周边的房子,压力顿时全无。
  真可怜的,是讲师,钱少而无望买房。 
 
 37、“编者按: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其收入,并称‘靠学校那点工资很难生存和安心教学’,遭到网友痛骂”
  事实上,是遭一部分网民痛骂,遭另一部分网民狂顶,各占一半。媒体只看见其中一半,是眼睛有问题,建议极早配眼镜,否则会误导读者和观众。
 
 38、“作为个体,是否既能享受体制的好处,又可以不安于体制的清贫”
  低工资不可怕,只要有高福利。低福利也不可怕,只要有高工资。可怕的是,福利陆续消除,改而样样收费,而工资却半高不低,还要背着巨债房贷,而这,正是大多数大都市中国人的现实写照。他们已经无法享受到体制内的好处,只是熬日子奉献着,还须被无脑人监督着,强迫着,只可以安于清贫。
  这些无脑人,误以为现在大都市的国人工资,依然建立在过去的高福利基础上,所以何其没脑,简直是不了解国情! 
  另一没脑含义是,即使在体制内,并非所有人都清贫,而劝一部分人安于清贫,无非是帮另一部分人去奢糜挥霍,没头没脑地做了腐败者的帮闲,还以为是为更多更苦的百姓说话。最为愚蠢的是,劝体制内一部分人清贫下来,省下的钱,并不能由此转到矿工、农民、流浪者身上,而是进了体制内从来就不清贫者的口袋。
  所以,没脑人你们就劝阿忆知足吧,阿忆知足了,放弃了自己该得的利益,那利益不会便宜给你们心疼的穷苦人,而是便宜了最不该被便宜的人!
  你们骂得越厉害,那些人越得意,呵呵。
  
 39、“卷入‘哭穷’事件的阿忆很委屈”
  这不是阿忆,阿忆从来不会觉得委屈,阿忆是个快乐、风趣、与世无争的人。
  过去是,现在是,未来还是。
  那为什么你们想像的阿忆不是这样呢,呵呵,想不通那是你们的事,阿忆还是阿忆自己,从来不曾改变。
 
 40、“这位央视《实话实说》的前主持人在北京大学教书已有2年”
  不是“前”主持人,是“代班”主持人,只是为了和晶能安心怀孕生产。
 
  呵呵,一篇不长的报道,初衷是好的,但有39处含糊。
  所以,作为一名讲授新闻学的教师,俺请大家务必记得,在未来,你们越来越无法从媒介清楚地知道事实真相,只可能经由媒介报道,知道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但这件事到底是什么回事儿,千万别太相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