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阿忆
阿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564
  • 关注人气:6,4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与你们自己》

(2006-03-22 16:39:28)
分类: 吾儿当自强
(摘自旧作《吾儿当自强》)
 
  为什么我轻看红楼梦
   1921年的一个早晨(也可能是深夜),胡适教授离开他的书房,向众人宣布他从故纸堆里考证出来,曹霑是《红楼梦》的作者。自此,《红楼梦》作者不知是谁的疑问,划上了句号。不过我总是在想,如果真是曹霑在京西举家食粥著红楼,此时他的亡魂自当高兴,但如果仅仅是胡博士的附会,那这位在所有史书当中都很难找到几笔记录的小人物,一定是在窃笑。这是我读《红楼梦》时一直提心吊胆的原因,总觉得有人在背后窃笑。
   我很想重视《红楼梦》,因为,除了普通百姓说它“没意思”之外,其余的人都说它是价值连城的好书。所以我在几年间,几乎是带着责任心,把《红楼梦》精读了3遍,甚至画出书中描绘的楼阁庭台。遗憾的是,我一次比一次觉得这是嚼蜡。很奇怪,一个无聊文人对于浮华往事沾沾自喜的追忆,竟能称之为“伟大”。假如他果真伟大,他完全应该把中间两卷的废话压缩成半卷,即,删除其中泛滥的对于奢华生活的描绘,简化繁琐而难耐的关于作诗的冗长争论,并且在刻画主要人物时改变那种浓重变态的低级趣味。只有这样,全书才能像红学家们臆想的那样:旨在通过爱情悲剧,展示一个复杂世事的变迁。
   都说《红楼梦》是曹霑写到了伟大的中部,高鹗续上了拙劣的尾部。如果作家仅仅为他的鸿篇写出了伟大的前部和中部,却不知尾部如何收拾,我们可以就此断定这位作家和他计划中的作品是伟大的吗?我们怎么确定,曹霑计划中的结尾,一定比高鹗的更好?
   还有一件事令人不舒服,那便是,《红楼梦》一直被国人自捧“世界名著”(但世界名著应该由世界捧出)。像许多国事一样,我们最爱犯的毛病便是,想当然地认为它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红楼梦》被誉为与莎剧齐名,遗憾的是,你问任何国家的车夫,他们都知道莎士比亚,而问起曹霑,只有国内一部分车夫知道。
   实际上,那些突破民族疆域真正被世界接受的作品,总是那些在人性上和社会问题上主动进行思考的作品,而沉湎于阿哥阿妹之间不咸不淡的往事,即使是悲剧作品,也很难成为世界级名著。
 
   读适合你的书
   如果你的专业不是文学,你大可不必去读那些被称之为“名著”的书。对一个普通的爱书人,他不必非读某部书不可。许多名著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沉闷而拖泥带水的。如果你翻看18世纪的书,其中会有大段大段的道德说教,而19世纪的名著里,就像《红楼梦》一样,充滞着大量的毫无意义的景物描写。你尽可以跳读,甚至因为这些瑕疵而干脆不读这部书,这都不是错误。不要由于看不进去这类书而怀疑自己,大多数时候,这不是你的错。比方说,你读但丁的《神曲》,你会发现,你通篇找不到一句像样儿的话,抄到你的小本本上,那就干脆扔掉它。它的美,早已死在文艺复兴后期,或者死在翻译者手中。有些作品,因为它的作者出了大名,被胡乱选进文集。比如说,你读雪莱的《猫》,你是无法从“一只猫咪真痛苦,确确实实不舒服”这样拙劣的翻译中感受到诗之美的,那不如忘掉它!
   总之,你和适合你的作品应该是一见钟情,这种钟情不要受社会意见的左右。许多名人和名著是社会的和历史的产物,但不必是你个人必须欣赏的。你的原则应该是率性而读,你的阅读应该带给你最大的快乐,让你看了第一段,如果不看第二段就会当场憋死。
   此外,人的年龄与接纳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就像河水的发展,在上游,它是涓涓细流,而在中下游,它会越来越易于囊括更为广大的东西,也像树的枝头,每一时刻它都在寻找高于现在的高度。所以,如果你的年龄刚好适合琼瑶,那就坦然地读她好了。等你长大了,你自然会得到更为高级的东西。
 
   读书如饮酒
   读书不要以功利为目的,比如,通过读书,成为作家和有名的学者,或者通过读书,能在聊天的时候力压群儒,或与女朋友交谈时口若悬河。读书只要使你笑了,哭了,使你思索了,就完全达到了目的。它就像喝酒一样,只是陶醉足矣,不必像李白那样作出诗来。
   但你可别像酒鬼那样,对酒产生了崇拜,这恰是读书人的大敌。
  一个读书人能否做出伟大成就,取决于他与书的正确关系。他必须是爱书的,但又不能溺死于书海。1836年4月11日,马克思博士给次女劳拉写过一封家书,他说:“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旨。”
   你不要把读书当成艰苦的任务,否则,会做出些头悬梁、锥刺股的傻事。这种作法,不要说是为了欣赏,即使是为了赶考,也再蠢不过。试想,都困到了必须靠头发的牵痛和钢针刺扎才能不倒下去的程度,你的阅读还有什么愉快可言?你的备考复习还有什么效率?何不大睡一觉,然后悠闲自得地读书,这比起苦读,要聪明得多。
 
   一岁读一部书
    不要认为“一岁读一部书”这个目标太低了。如果你能活70岁,你将读70部书!你可以随便找一些朋友问问,让他们开一份读书清单,你会发现,大多数人列不出70部。
   10岁以前,你不可能一年读一部书,那时错过的10部书,要在中学或大学时代补上。这意味着,学生时代你将每年多读2至3本书。这不算多,这时恰是你的读书季节。困难的是,30岁以后,当你从事与书籍毫不相关的工作时,你还能一岁读一部书。如果不能,你将是一个因为精神世界贫乏而未老先衰的人,这种人,在中国内地比比皆是。
   对于少数爱书如命的人,一年只读一部书,是一个告诫。在信息时代,一年读许多书的人,无疑将会显得呆头呆脑,他在这个时代必须应付的许多事情,都因为滥读而贻误了。
   在今天,读书破万卷的人,下笔定无神。这个时代,有更多的方法带给我们欢乐,读书已从求知和娱乐的主导地位,降低到和影视、广播、磁带唱盘、报刊、旅游同等地位。所以,青年时期读书,不必贪多,以求得更广泛地融入生活,中年以后不要放弃读书,它可以保持浪漫、天真、年轻、清醒。一位中老年人,他究竟是继续保持着读书习惯,还是仅仅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围困,你可从他的言谈、眼神、气质中,一眼看穿。
 
   保持你的书橱
   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写过一本书,名字是《校长》,其中记述了他最后一次去拜访简·格雷夫人。那一天,格雷夫人坐在窗台上,正在阅读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精彩篇章。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在远处花园里游猎,犬声相吠,喊声越窗而入。阿斯查姆见格雷夫人不随家人出猎而独自依窗读书,惊讶不已,但格雷夫人说:“他们在花园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中得到的多。”(苏格拉底的言行全部记载于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书中)
   书籍就是这样一种奇幻的东西,如果你能在印刷品时代日益远去的时候,在你的房间里保持一套书橱,你将会把持住着明洁的性情。因为,读书比任何一种愉悦的方式更需要心智的宁静,也更能带给人安详。在越来越躁动不安的世界里,书籍会给你一个栖息地,它是另外一个世界,收藏着许多人、许多时代、许多地域的传奇,它所赋予你们的思想远远比现实生活赋予你们的更为生动,正如湖水里反射的湖光山色总是比真实的湖光山色更加美丽迷人。
 

                                        1995年春天
                                                 北京东城区东四七条四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